记忆里的教师节,是藏在铅笔盒最底层的惊喜。那时的我们攥着皱巴巴的五毛钱,在文具店货架前挑一张印着向日葵的贺卡,趴在课桌上用彩笔一笔一画写“老师您辛苦了”,最后还会偷偷画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

老师收到时总笑着摸我们的头,把贺卡一张张摊在办公桌上,阳光洒在那些稚嫩的字迹上,连空气都透着暖。她会在班会课上念几句可爱的留言,我们趴在桌上听,心里满是小小的成就感——原来一句简单的祝福,就能让老师那么开心。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节慢慢变了样。学校的操场越来越大,教学楼越盖越高,节日的“仪式感”也跟着多了起来。家委会早早在群里接龙,统一订一大束包装精致的鲜花,家长们又怕心意不够,有人送进口水果篮,有人送定制的保温杯,还有人悄悄往老师抽屉里塞购物卡。

送花那天最热闹,家长们举着手机拍照,孩子们围着花束喊“老师节日快乐”,老师站在中间,脸上挂着得体的笑,手里抱着比人还高的花束,确实显得“面上有光”。可等人群散去,办公室就成了“花海”——讲台旁堆着玫瑰,窗台上摆着百合,连椅子上都放着康乃馨,花香浓得让人发晕。

更麻烦的还在后面。这些花最多放三四天,枯萎前得找大水桶换水,花瓣掉了一地要打扫;家长们发的祝福消息一条接一条,得逐字逐句回复“谢谢,心意收到了”;那些贵重的礼物不能收,得趁着放学找家长退回,解释半天还怕对方多想。有次听一位老师说,去年教师节她光回复消息就到半夜,第二天还要抱着一堆快蔫的花去扔,“感觉不是过节,是变相加班”。

其实老师要的从来不是堆成山的礼物,就像小时候我们一张手写的贺卡,一句真诚的“老师好”,就足够让他们记很久。现在的仪式感越来越足,可那份简单的心意,反而被淹没在鲜花和礼物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