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一刷上墙,有人连夜搬空,有人硬扛三年,差别就在一张纸上——盖的是“征收”红章,还是“拆迁”俩铅笔字。

别小看这几个字,一个写错,少拿的钱够在县城再盖半层楼。

先说最扎心的:征收=国家跟你谈,拆迁=开发商跟你聊。
国家谈,谈不拢可以强来,但得先把钱拍桌上,价格不能低于隔壁小区最新成交价;开发商聊,聊崩了他只能干瞪眼,不敢推墙,推了就是刑事案。
简单记:征收带“公”字,拆迁带“商”字,公能硬来,商只能软磨。
有人收到通知就慌,其实先看落款。
落款是“XX县人民政府”,下面一行“征收决定”四个字,红章盖得端端正正,这就是征收;落款是“XX置业公司”,旁边再盖个村委会的骑缝章,十有八九是拆迁。
前者你拒签得拿出“这不是修路是建商场”的铁证,后者你一句“价格低了”就能让它原地踏步。
现实里,八成纠纷把征收当拆迁,把拆迁当征收,结果该硬的时候软了,该软的时候硬扛,钱和房一起飞。
补偿怎么算?
征收给的是“周边商品房市场价+搬家费+过渡费+奖励”,记住,市场价不是村口小卖部问来的,是住建局公布的“周边小区半年成交均价”,截图保存,谁也不敢蒙你。
拆迁给的是“双方协商价”,协商就有高有低,有人拿到比征收多30%,也有人被腰斩,秘诀就一条:别做第一个签字的。
开发商第一轮报价通常是“试探价”,等签约率过八成,他才会放大招,越往后越香,但别拖到最后两户,那时候人家成本算不过来,直接改规划绕开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遇到半夜断水断电、社会青年敲门咋办?
征收的,把断水断电视频发县政府官网信箱,24小时必须恢复,条例写得明明白白;拆迁的,直接110,商主体没有行政权,派出所必须出警,不出警就打督察电话,一报一个准。
别怕麻烦,报警记录就是以后法院见的书面证据。
再透露一个土办法:把通知拍照发抖音,别加情绪字幕,只配一句话“X月X日收到这张纸,大家看看合不合法”,自然有本地律师私信,免费咨询还能蹭流量。
别觉得丢人,法律不歧视短视频,能帮你把补偿款抬上来,就是好招。
最后提醒一句:征收也好,拆迁也罢,别让亲戚代签字,摁手印也不行。
去年隔壁村老太太让儿子代摁,结果儿子赌债缠身,偷偷签了低价协议,老太太想反悔,法院一句“表见代理”驳回,现在还在租房。
谁的房子谁签字,按头也不行,这是底线。
拆房不是洪水猛兽,看清落款、捂好房本、截图市场价、拖到合理价,四步做完,再拆也不迟。
房子一砖一瓦攒出来的,别让一张纸就轻易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