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风云录,刘邦除六异姓王,唯剩二王善终之谜

西汉初期风云录,刘邦除六异姓王,唯剩二王善终之谜"/

您提到的“西汉初期的八大异姓王,刘邦先后铲除六个,最后只有两人善终”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准确",存在明显的错误。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历史事实:
1. "楚汉战争后分封的异姓王:" 刘邦在建立西汉后,确实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大多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记载,比较公认的异姓王(或地位接近王,如列侯中地位最高者)至少有 "七位",他们是: "韩信 (楚王)":后来被刘邦和吕后合谋铲除。 "彭越 (梁王)":被刘邦以谋反罪诛杀。 "英布 (淮南王)":被刘邦平定叛乱后诛杀。 "臧荼 (赵王)":被刘邦所杀。 "卢绾 (燕王)":他是刘邦的老朋友,也是唯一一位在刘邦死后得以善终的异姓王,但他是被吕后逼迫而逃亡,后来才被召回封为归道侯,并非死于刘邦之手。 "吴芮 (长沙王)":地处偏远,实力弱小,一直小心翼翼,得以善终,是公认的异姓王中善终者之一。

相关内容: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此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对于刘邦制定的“白马之盟”,内容就是要确保汉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对此,在笔者看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留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定,无疑是和西汉初期的异姓王存在直接的关系。对于西汉初期的八大异姓王,可以说让汉高祖刘邦非常头疼。就这些手握兵权的一方诸侯,显然会对西汉王朝造成直接的维系。基于此,针对西汉初期的八大异姓王,刘邦先后铲除了六个,也即只有两人善终。

首先,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高祖刘邦也举兵起义。在秦朝灭亡后,刘邦又和项羽展开了激烈地较量。在这一过程中,不少诸侯投靠了刘邦,成为刘邦击败项羽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等到建立西汉王朝后,汉高祖刘邦自然需要论功行赏,也即功劳大的封王,功劳小的封王,这是西汉初期异姓王得以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西汉初期,刘邦分封了八位异姓王,这八人分别是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对于西汉初期的八大异姓王,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后燕王卢绾也被逼而叛变,最后老死在匈奴。

至于千古名将——楚王韩信,则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外甥吴回所杀。韩王信起兵反叛,投靠匈奴,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由此,对于西汉初期的八大异姓王,只有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获得了善终的结局。

一方面,就赵王张耳来说,是赵国的后人,因此,在秦朝末年的起义中,张耳支持武臣为赵王,封为右丞相。武臣死后,拥立赵歇为赵王,扶赵抗秦。等到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将张耳分为常山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之后,张耳归顺汉王刘邦,参加楚汉之争。随从韩信平定赵国,受封为赵王。那么,问题来了,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时候,为何放过了赵王张耳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张耳去世的比较早。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张耳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为景,史称赵景王。在张耳去世后,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后刘邦在剪除异姓王时,被废掉王位。而这,无疑体现出汉高祖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决心。

另一方面,就长沙王吴芮来说,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一代王,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在秦朝末年,吴芮是第一个响应秦末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时,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其后,吴芮结识好友张良,在其劝导下,长沙王吴芮由支持项羽转为支持刘邦,因此,在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后,也诏封吴芮为长沙王。

最后,相对于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不仅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其封国更是历五代,因无嗣而止,至于赵王张耳,在其死后,他的封国就被刘邦给取消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吴芮之所以可以善终,并且保留长沙国这一封国,离不开张良的帮助。作为吴芮的好友,张良提醒吴芮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还把自己的兵马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以此打消汉高祖刘邦的猜忌之心。

更为关键的是,相对于其他异姓王,长沙王吴芮的封地,在西汉时期还处在偏远之地,也即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富饶之地,在当时还是没有充分开发的地方,这不仅威胁较小,而且有助于帮助西汉王朝镇守偏远之地。基于此,汉高祖刘邦不仅没有杀吴芮,还让长沙国这一封国保留了很长时间。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文/情怀历史

发布于 2025-09-29 05:28
收藏
1
上一篇:美国移民政策全解析,申请条件揭秘,获批攻略与移民方式全面盘点 下一篇:彭越被杀,刘邦禁收尸令下,一壮士言辞震颤,令汉王羞愧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