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营养协会警告,长期饮用含糖或无糖饮料,增加糖尿病与动脉硬化风险

美国营养协会警告,长期饮用含糖或无糖饮料,增加糖尿病与动脉硬化风险"/

关于“美国营养协会指出长期喝饮料,不管有糖无糖都会得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说法,需要"谨慎对待",并"核实信息来源"。
原因如下:
1. "“美国营养协会”的模糊性":美国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官方的“营养协会”具有类似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AAND)那样全国性、权威性的地位。AAND是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营养专业组织,但其官方声明通常会非常具体和谨慎。网络上出现的这类说法可能误用了名称,或者来自非官方、非权威的个人或小型组织。 2. "科学证据的复杂性": "含糖饮料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大量科学研究确实表明,"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Sugary Beverages, SBs)",特别是那些添加了大量糖分(如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饮料,与"增加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相关。这是因为它们会快速升高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并可能导致肥胖。 "无糖/低糖饮料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对于"无糖或低糖饮料"(通常使用人工甜味剂),情况则更为复杂,且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 一些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可能对血糖影响较小,甚至可能

相关内容:

本文17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王今年才35岁,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爱喝饮料。从学生时代起,他每天至少喝两瓶饮料,夏天更是离不开冰镇可乐、奶茶和各种果汁。前段时间单位组织体检,小王的检查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空腹血糖升高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医生当场提醒他:“你这是在往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路上狂奔。”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喝含糖饮料,改喝无糖的,就能高枕无忧。可最新研究却发现,这种想法不仅错误,反而可能让人掉进另一个“健康陷阱”。

一、无论有糖无糖,饮料都不是健康之选

美国营养协会最新发布的研究指出:经常饮用含糖或无糖饮料,都会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风险。

很多人觉得只要“0卡”“0糖”“0脂肪”,饮料就是健康的。但事实上,这些无糖饮料中的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虽然不会直接升高血糖,却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干扰胰岛素分泌,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而含糖饮料就更不必说了。每一瓶500ml的甜饮料,往往含糖30克以上,相当于六七块方糖。长期高糖摄入,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为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

二、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往往是一对“难兄难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糖尿病动脉硬化之间关系密切。《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的专家共识指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会合并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严重者甚至在确诊糖尿病前就已存在血管病变。

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诱发炎症反应,最终形成动脉斑块。同时,胰岛素抵抗还会导致血脂异常,使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进一步恶化血管健康。

而一旦动脉硬化形成,就可能导致心梗、脑梗、下肢动脉闭塞等严重后果。这些并发症,往往才是糖尿病最致命的“杀手”。

三、长期喝饮料,身体可能会“悄悄”发生这些变化

你可能没感觉,但身体已经在“报警”。以下几种变化,可能意味着你已经被饮料“伤到了”:

1. 餐后困倦、乏力
刚吃完饭就犯困,可能是血糖波动过大引起的。长期高糖饮食会让胰岛β细胞疲劳,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造成血糖忽高忽低。

2. 腰围变粗、内脏脂肪堆积
饮料中的糖分容易转化为脂肪,尤其是堆在肝脏、胰腺和腹腔内,形成脂肪肝内脏肥胖,这也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3. 尿多、口渴、视力模糊
这是典型的高血糖三联征。如果你近期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排除糖尿病可能。

4. 血压、血脂异常
长期高糖摄入还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诱发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直接加速血管硬化。

四、饮料不是“续命水”,别再自我安慰了

很多人把饮料当“续命水”,口渴了来一口,无聊了喝一瓶,甚至代替白开水。这种习惯,正在一步步掏空你的健康。

无糖饮料,不等于无害饮料。
虽然不会升糖,但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破坏代谢平衡,甚至有研究指出,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与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升高有关。

含糖饮料,更是“甜蜜的毒药”。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不足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一瓶饮料就超过了这个量,长期饮用,无疑是在增加患病风险。

五、想摆脱饮料依赖,试试这3个“替代选项”

1. 果味水代替碳酸饮料
用柠檬片、黄瓜片、薄荷叶泡水,既有风味又无糖分,帮助你慢慢戒掉“重口味”。

2. 无糖豆浆或绿茶
富含植物蛋白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既解渴又健康,是比饮料更好的选择。

3. 喝水设提醒,养成好习惯
很多人是因为“忘了喝水”才靠饮料解渴。可以设置手机提醒,或者在办公桌上放一个有刻度的水杯,帮助自己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结语

一瓶饮料,看起来只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但背后可能藏着慢性病的“定时炸弹”。

不管是有糖饮料,还是无糖饮料,都不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不想在三四十岁就被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找上门,现在就该做出改变。

从今天起,放下手中的饮料,喝一口真正对身体有益的水吧。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卫健委
《无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2023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发布于 2025-09-28 23:42
收藏
1
上一篇:全球可乐品牌大揭秘,种类繁多,口味差异究竟在何处? 下一篇:2025北美食品饮料行业巅峰对决,百事领跑,雀巢遗憾退居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