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警示,这三种人烧香亦无庇佑,快自省是否在其中!

观音菩萨警示,这三种人烧香亦无庇佑,快自省是否在其中!"/

观音菩萨的智慧,自古以来就流传于世间,指引着人们走向正途。关于烧香,民间有着许多传统和信仰,希望通过敬香来祈求保佑、平安和智慧。然而,正如观音菩萨所揭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通过烧香得到庇护。以下三种人,即使烧香,也难以得到菩萨的加持和庇护:
"1. 心存恶念,行善积德之心不纯的人:"
"原因:" 烧香是一种表达虔诚和敬意的方式,但如果内心充满了恶念,比如嫉妒、贪婪、嗔恨等,那么这种烧香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菩萨看的是人的心,而不是形式。如果一个人烧香只是为了表面上做给别人看,或者为了达到某种自私自利的目的,而不是真心实意地祈求平安、忏悔罪业,那么菩萨自然不会予以庇护。 "解释:" 真正的修行,是心诚则灵。如果一个人行善积德之心不纯,即使烧香,也是虚伪的,与佛法背道而驰。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祂不会被这种虚伪的行为所迷惑。只有内心真正向善,才能得到菩萨的加持和指引。
"2. 言行不合一,不注重自身修行的人:"
"原因:" 烧香是一种外在的仪式,但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

相关内容:

清朝光绪年间,浙江舟山群岛旁的普陀山,因供奉观音菩萨而成为了天下闻名的佛教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出家日,四面八方的香客都会乘船渡海而来,山上的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座主寺内,香火鼎盛到能将殿宇的梁柱熏得发黑,木鱼声、诵经声与香客的祈福声交织在一起,绵延数里不绝。

这年九月十九,普陀山迎来了比往年更热闹的香会。从码头到山顶的石板路上,挤满了挑着香烛的商贩、背着行囊的香客,还有不少身着锦衣、坐着轿子的富贵人家。在这人潮中,有三个特殊的香客,他们怀着各自的心思上山,却都在观音菩萨面前,经历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点拨。​

沈万山:贪念满身,烧香只为求横财​

从苏州来的沈万山,是第一个引起寺内僧人注意的香客。他年近四十,穿着一身浆洗得发亮的绸缎长袍,手里提着两个沉甸甸的红木匣子,里面装的全是上等的檀香和足金打造的供品。还没进普济寺大门,他就对着门口的韦陀菩萨像作了个敷衍的揖,转头就对身边的管家嚷嚷:“快点快点,别让别人抢了最前面的位置,我这供品要是摆得靠后,观音菩萨哪能看得见?”​

沈万山在苏州做丝绸生意,早年靠着投机倒把赚了些钱,可他贪心不足,总想着一夜暴富。半年前,他听人说普陀山的观音菩萨 “有求必应”,便特意花重金准备了这些供品,一心想要求菩萨保佑他能低价吞并邻县的几家丝绸坊,再垄断苏州的丝绸市场。​

进了普济寺的大雄宝殿,沈万山果然挤到了最前面的供桌旁。他挥手让管家把红木匣子打开,将足金的观音像、檀香木雕刻的莲花座一一摆上,那金灿灿的供品在烛火下闪着光,引得周围的香客纷纷侧目。

随后双手合十,却连眼睛都没闭,盯着供桌上的供品,嘴里念叨着:“观音菩萨在上,弟子沈万山,今日特来供奉,只求您保佑我下个月能顺利拿下张记、李记那几家丝绸坊。只要事成,我来年必来重塑您的金身”​念叨完,他生怕菩萨没听清楚,又特意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末了还不忘叮嘱身边的小沙弥:“你们可得好好照看我的供品,要是丢了或者坏了,我饶不了你们!”​

当天傍晚,香客渐渐散去,沈万山却没下山,他在寺内的客堂住下,想着第二天一早再去法雨寺烧 “头香”,多求菩萨 “关照”。可半夜里,他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管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老爷!不好了!我们放在客房里的银子和绸缎样品,全被偷了!”​

沈万山一听,顿时瘫坐在床上。他这次来普陀山,除了供品,还带了两万两银票和几匹最新款的丝绸样品,本想下山后去宁波联系买家,没想到竟在寺内遭了贼。他气急败坏地冲到客堂找住持理论,说寺院看管不力,要求赔偿。​

住持是个年过七旬的老和尚,法号圆通,他听完沈万山的控诉,却只是平静地问:“施主,你可知你昨夜在大殿中,对菩萨说了些什么?”​沈万山愣了愣,随口答道:“我还能说什么?自然是求菩萨保佑我赚大钱、吞店铺!我供奉了那么多贵重的东西,菩萨本该护着我才对,怎么反而让我丢了银子?”​

圆通住持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满心都是贪念,想靠吞并他人产业、垄断市场来谋利,这本身就是损人利己的恶行,即便烧再多香、供再贵重的东西,菩萨又怎会庇护你?”​沈万山还想反驳,却见圆通住持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递了过来:“方才巡山的弟子在山门外捡到这个,是小偷留下的,说偷你的银子,是因为知道你这钱来得不干净,要拿去分给海边受苦的渔民。”​

沈万山看着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又想起自己这些年为了赚钱,确实做过不少坑害同行、压榨织工的事,顿时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第二天一早,他没再去烧 “头香”,只是默默收拾好行李下了山,连留在供桌上的金供品都没敢再要。​

刘屠夫:恶业缠身,烧香只为掩恶行​

比沈万山晚一天上山的,是来自宁波府的刘屠夫。他长得五大三粗,满脸横肉,腰间别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杀猪刀,走起路来脚步声重得能震得石板路发颤。他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捆粗香,却没带任何供品,嘴里还时不时骂骂咧咧,嫌山路难走、香客人多。​

刘屠夫在宁波府的菜市场开了家屠宰铺,他杀猪的手法狠辣,做生意更是缺德。遇到老人来买肉,他还会故意在秤上动手脚,一斤肉只给八两;有一次,他收了病死的猪,却照样杀了卖,结果吃坏了好几个人,被人告到官府,他花了些银子打通关系,竟也不了了之。​

这次来普陀山,并非刘屠夫真心信佛,而是因为半个月前,他家里接连出了怪事。先是他最疼爱的小儿子突然得了一场怪病,浑身抽搐,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治不好;接着他的屠宰铺半夜失火,虽然及时扑灭,却烧光了大半的猪肉和工具;最让他害怕的是,他夜里总梦见自己被一群猪追着咬,醒来后浑身是汗。​

他的浑家听信邻里的话,说这是他杀猪太多、造孽太重,让他去普陀山求观音菩萨保佑,消消灾业。刘屠夫本是不信这些的,可架不住家里怪事不断,只好不情不愿地来了。​

到了法雨寺,刘屠夫挤到观音殿内,从布袋子里掏出粗香,胡乱点着,就往香炉里插。香灰掉在他的手背上,烫得他龇牙咧嘴,他不仅不反省,反而对着观音菩萨像骂道:“你这菩萨怎么回事?我大老远来给你烧香,你还烫我?赶紧保佑我儿子好起来,家里别再出怪事,不然我下次再也不来了!”​

旁边的香客听他这么说,都忍不住皱起眉头,有个老奶奶劝道:“施主,对菩萨要恭敬些,哪能这么说话?”​刘屠夫眼睛一瞪,双手叉腰:“我花钱买香来烧,就是来求她办事的,恭敬不恭敬有什么要紧?她要是办不好,我还不能说两句了?”​

就在这时,寺内的钟声突然 “嗡” 地响了一声,震得殿内的烛火都晃了晃。刘屠夫正想继续嚷嚷,却突然觉得心口一阵绞痛,疼得他直不起腰,冷汗瞬间湿透了衣衫。他捂着胸口蹲在地上,脸色惨白,嘴里断断续续地喊着:“疼…… 疼死我了……”​

周围的香客都慌了神,有人赶紧去叫僧人。不一会儿,圆通住持带着两个小沙弥赶来,他伸手给刘屠夫把了把脉,又看了看他腰间的杀猪刀,轻声说道:““你以杀猪为业,本是谋生之道,可你将病死的猪肉卖给百姓,害人性命;你克扣斤两、欺诈老人,赚的都是黑心钱。

这些恶行,早已让你恶业缠身,如今家中怪事频发、儿子染病,都是恶业报应的开始。你今日来烧香,不是真心忏悔,而是想让菩萨帮你掩盖恶行、逃避报应,这样的心思,菩萨怎会应允?”​​他挣扎着站起来,看着圆通住持,又看了看观音菩萨像,脸上终于露出了愧疚的神色。

周秀才:虚伪至极,烧香只为博名声​

第三个特殊的香客,是来自杭州府的周秀才。他二十多岁,穿着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看起来文质彬彬,说话也轻声细语,很是得体。他一到普陀山,就主动帮同行的老人提行李、给哭闹的孩子买糖,还时不时和身边的人谈论 “仁义道德”“因果报应”,引得不少人称赞他 “有秀才的风骨”。​

周秀才此次上山,名义上是 “为天下百姓祈福”,实际上,是想借着 “虔诚香客” 的名声,为自己博取好感。他出身贫寒,连续两次乡试都落了榜,眼看同窗们要么当了官,要么入了富商的府中当幕僚,心里很是着急。他听人说,杭州府的知府是个信佛之人,若是能在普陀山留下 “善名”,被知府知道,说不定能得到举荐的机会。​

可没人知道,就在前一天,周秀才还在客栈里因为随从不小心打翻了他的茶,就大发雷霆,罚随从跪了半个时辰;他随身携带的 “祈福文疏”,也是让书童代笔写的,自己连看都没看一眼;他嘴上说 “愿以己身福报换百姓安康”,却在来普陀山的路上,因为船家要价高了两文钱,就和船家争执不休,最后还少给了船钱。​

当天晚上,周秀才住在寺内的客堂,正对着自己的计划的照片沾沾自喜,却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争吵声。他推开门一看,原来是两个香客因为争抢一个露宿的草席打了起来,其中一个老人被推倒在地,额头磕出了血。​

周围围了不少人,却没人上前帮忙。周秀才本想上前劝阻,可转念一想,自己穿着长衫,要是被血弄脏了,或者被人误伤,反而会影响形象,便又退了回去,关上房门,假装没看见。​

可他刚坐下没多久,就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圆通住持。住持手里拿着一张纸,递给周秀才:“施主,这是你白天让随从分发的‘祈福文疏’,老衲看了,上面写的都是‘愿知府大人官运亨通’‘愿自己早日得官’,哪里有半句‘为百姓祈福’的话?”​

周秀才的脸瞬间红了,他想辩解,却被住持打断:“施主,你嘴上说心怀天下,可看到老人被推倒受伤,却因怕弄脏衣衫而不愿上前;你自称虔诚祈福,可文疏里全是为自己谋利的心思。你烧香,不是为了祈福,而是为了博一个‘善人名声’,好为自己的仕途铺路。这样的虚伪之心,即便你把照片传遍天下,菩萨也不会庇护你。”​

周秀才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衣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住持继续说道:“读书人当以‘诚’为本,若连真心都没有,即便得了官,也只会为自己谋利,不会造福百姓。你若真想有所作为,不如先学会真诚待人、真心行善,而不是靠虚伪的表象来博取名声。”​

香会结束后的一天清晨,圆通住持正在普济寺的藏经阁整理经书,突然看到窗外金光一闪,观音菩萨身着白衣、手持净瓶杨柳枝,缓缓出现在殿前的莲花池上。住持连忙跪地参拜,观音菩萨温和地说道:“圆通,你近日点化的三个香客,皆是世间常见的‘伪信者’。

沈万山贪念满身,以为重金供奉就能求来横财;刘屠夫恶业缠身,以为烧香就能掩盖恶行;周秀才虚伪至极,以为借祈福之名就能博取名声。这三种人,心中无善、行事无德,即便天天焚香、日日叩拜,也不会得到庇护。”​

​观音菩萨轻轻拂动杨柳枝,池中泛起层层涟漪:“庇护并非来自外在的焚香叩拜,而是来自内心的向善之行。若能做到‘不贪’,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贪念他人的利益,便能远离灾祸;若能做到‘不恶’,不伤害生灵,不欺诈他人,便能积累善业;若能做到‘不伪’,以真心待人,以真诚行事,便能赢得福报。

焚香只是形式,修心才是根本。心中有善,行中有德,即便不焚香,也能得到天地的庇护;心中无善,行中无德,即便焚尽天下香,也难逃因果报应。”​

说完,观音菩萨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在莲花池中。圆通住持站起身,看着池中荡漾的涟漪,若有所思。后来,他将观音菩萨的这番话刻在了普济寺的山门上,过往的香客看到,都忍不住驻足沉思。​

多年后,有人在普陀山的山门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焚香不若修心,心善自有天护;叩拜不如行善,行德便有福来。” 这对联,正是观音菩萨对世人最真挚的告诫 —— 真正的庇护,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善心和善行,一点点修来的。

发布于 2025-09-28 17:27
收藏
1
上一篇:普陀山之旅警示,刚归来忠告,非求平安请绕行 下一篇:去了趟浙江普陀山,真心建议,非知此不可轻易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