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在成长中常遇到学习、生活的种种难题,许多家庭因此备受煎熬。
中医讲,万病皆因阴阳失衡,自闭症也不例外。此病根在脑,与心、脾、肝、肾息息相关,尤其是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痰气郁结最为常见。

治疗时,我多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化痰开窍入手。临床行医近四十载,除了辨证施治、开方调理,我常建议家长从日常饮食入手,给孩子吃些助益身心的食物。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两种适合自闭症孩子的水果,或许能帮上忙。

一、金桔
《中华本草》记载:“金桔辛、甘,性温,归肺经,能理气解郁,消食化痰。”简单点说,金桔能舒肝解郁、开胃生津,特别适合肝气郁滞、情绪不稳的孩子。
现代研究表明,它富含维生素C,尤其是霜降后的金桔,皮甜芯香,泡茶或直接吃都行。长期食用,有助于气血运行,让孩子心情舒畅。
不过,气虚的孩子不宜多吃,否则容易加重疲乏无力,家长需辨证食用。

二、乌梅
乌梅不仅是一种美味水果,更是用途广泛的中药。《本草纲目》称其“能敛肺、涩肠、止泻、生津。”它的作用主要有三:
1、疏肝理气:乌梅味酸,入肝经,酸能柔肝,助气血流通,改善郁滞。2、滋阴养血:阴血充足,心神才得安宁,有助于孩子情绪稳定。3、健脾和胃:促进消化,排除体内多余湿浊,避免痰湿阻滞气机。
当然,食疗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辨证调养。
男孩,2岁7个月,家长发现他说话迟、行为单一已有半年多。回忆起来,孩子从1岁半后,发育明显偏了方向——喊名字没反应,嘴里偶尔蹦出无意义的单字,不愿和别的孩子玩。特别迷恋旋转车轮,每天能盯着轮子转上两个小时,要是打断,就会大哭大闹,难以安抚。晚上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还容易出汗。吃饭不太好,胃口小,长期挑食,偏好甜腻食物,大便稀溏。
家长带他去外院检查,医生评估后,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刻诊:孩子面黄少神,山根隐青,喉间时有痰鸣,哭声尖锐刺耳,触觉敏感,剪指甲、理发都抗拒,睡时汗津津,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滑,关部尤甚。
诊断:自闭症(肝郁脾虚证,痰蒙清窍型)。开方: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石菖蒲、远志、鸡内金、钩藤等。

孩子的调养,三分治,七分养。除了中药,家长平时可以做些食疗,既能健脾化痰,又能疏肝解郁,温和滋养,日积月累,自然见效。
这里推荐两个简单易做的小方子,家长们不妨试试。
①金桔陈皮饮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帮助孩子胃口好、心情舒畅。做法:霜降后的金桔3枚(切半去籽)+ 陈皮2克,沸水冲泡,盖上盖子焖15分钟,温热后喝。
适合孩子:容易脾气急躁、食欲不佳的小孩,晨起喝一杯,清清爽爽。

②乌梅山药羹
功效:滋阴养血,健脾助消化,改善睡眠质量。做法:乌梅肉10克+ 鲜山药50克,加适量水,小火慢炖成糊状,温热食用,可搭配主食一起吃。
适合孩子:脾胃虚弱、容易夜里翻来覆去睡不安稳的孩子,晚餐搭配效果更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孩子的夜间安睡时间延长到5小时,大便逐渐成形,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为了进一步帮助孩子开窍,我加入了益智仁和九节菖蒲,增强开窍。

三诊:孩子开始能短暂地进行眼神接触,还能模仿拍手动作,偶尔主动拉衣示意需求,有了些许沟通的迹象。为巩固,我调整了方剂为丸剂,同时配合耳穴压豆(心、肝、脾区)。
什么道理?
患儿肝郁气滞是病根,脾虚痰阻是表现。肝气不畅,导致神魂不宁,所以出现情绪不稳;脾虚不能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上阻清窍,导致神志昏昧。肝木郁结,脾土受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表现为五迟五软的症状。
调理重在疏肝解郁,运脾化痰,同时加上益智开窍,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思维和情感。

中医“治神”思想治疗发育障碍,注重疏通气机,帮助脏腑协同运作,同时结合饮食和外治,形成整体治疗。特别是子午流注理论,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服药时机和行为训练,更符合孩子的身体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后期还要补肾养精,预防青春期的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