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热搜那一刻,我直接愣住:原来5月14号那天,北京一位叫李欣的95后女生,把养了三年、标价两千八的“冰美人”兰花直接摔进垃圾桶,还拍下视频配文“不伺候了”。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骂她矫情,有人跟着喊“终于有人敢说真话”。

我盯着屏幕,脑子里只剩一个疑问:一盆花,怎么就能把人逼到崩溃边缘?
李欣后来补了条长文。
她说那花是前男友送的分手礼,寓意“重新开始”。
头一年她天天查湿度、换水苔,连出差都托闺蜜上门喷雾。
结果花越养越蔫,叶子边缘像被火烤过,最后干脆整株发黄。
她跑遍贴吧、问遍大神,得到的答案永远是“耐心点”。
耐心个鬼,她加班到凌晨两点,回家还得给花调灯光,像伺候一个永远不满意的前任。
那天她刚被领导骂完,回家看到又掉两片叶,脑子一热就端去垃圾桶。
拍完视频她蹲在地上哭,哭完又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我看完脑子里闪过自己那盆多肉。
去年跟风买的,说是“懒人植物”,结果我照样养死。
死之前它拼命长徒,像一根变形的绿筷子,丑得我不敢拍照。
我把它塞进塑料袋扔掉时,心里居然跟李欣同款解脱。
原来我们崩溃的不是花,是那个“连花都养不好”的自我暗示。

社交平台把植物包装成治愈神器,仿佛养好了就能顺带养好人生。
可真实情况是,你连自己都顾不过来,还得分神去管一株随时会翻脸的生物。
那种挫败感,比KPI没完成更戳心。
再往深想一层,商家也精得很。
他们把兰花、多肉、龟背竹贴上“情绪价值”标签,价格直接翻三倍。
直播间里一句“养它就像养自己”,瞬间让人掏钱包。
等植物真死了,他们再卖你补光灯、营养土、杀菌剂,一条龙收割。
李欣那两千八,买的不止是花,买的是“我能掌控生活”的幻觉。
幻觉碎了,花就成了替罪羊。
我刷完帖子,把窗台上那盆半死不活的薄荷也扔了。
土洒了一地,我没扫,就那样看着。
原来承认自己没空、没耐心、没天赋,也没啥大不了。
植物不会怪你,朋友圈的点赞也救不了枯叶。
真正的治愈,是把“必须养好”从待办清单里划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