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林晓是从高中就黏在一起的闺蜜,她失恋时是我陪她在操场哭到天亮,我买房缺钱时她二话不说转了我五万。我一直觉得,这份友情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藏,比有些塑料夫妻情靠谱多了。
去年林晓要过四十岁生日,她提前半个月就跟我念叨,说人到中年活得像个陀螺,老公只关心股票,孩子只盯着平板,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我听着心里发酸,当即拍板:“生日宴我来办,咱们不搞那些应付场面的,就找几个最熟的朋友,好好热闹热闹。”

我选了市区那家带露台的西餐厅,林晓之前刷到过好几次,说看着就有氛围感。菜单我反复核对了三遍,特意去掉了她不吃的香菜和芥末,还订了一个翻糖蛋糕,上面是她年轻时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光是场地和餐饮就花了两万多,后来又觉得该送个像样的礼物,咬咬牙买了条她种草很久的项链,算下来一共花了三万块。我工资不算高,这笔钱差不多是我两个月的积蓄,但一想到林晓能开心,就觉得值。

生日那天,我提前一个小时到餐厅布置,气球吹得我手都酸了,刚把项链放进礼盒,就看见林晓和几个朋友走进来。我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怎么样,还喜欢吗?”
林晓扫了一眼露台,脸上没什么表情,反而拉着旁边的张姐说:“你上次说的那家日料店,我看网上评价更好,早知道该选那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没等我说话,她又拿起桌上的蛋糕,皱着眉说:“这蛋糕也太孩子气了吧,我现在都不喜欢这些了。”

那天的生日宴,我全程像个外人。林晓很少跟我说话,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朋友们聊谁家老公赚得多,谁家孩子报了昂贵的补习班。中途她接了个电话,是她老公打来的,她语气立马软了下来:“你别着急,我这边很快就结束了,回家给你留了汤。”挂了电话,她转头跟我们抱怨:“我家那位就是离不开人,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
我坐在旁边,手里握着冰凉的杯子,突然觉得特别委屈。我记得她之前说老公不关心她,可刚才那通电话里的温柔,一点都不像装的;我记得她明明说想好好跟朋友聊聊,可从头到尾都在炫耀家里的事。吃到一半,张姐悄悄跟我说:“林晓前几天还跟我说,你这人太实在,容易吃亏,说这次生日宴你肯定会花钱,让我别跟你抢着买单。”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后来我借口不舒服,提前走了。走的时候,林晓只是挥了挥手,连句挽留的话都没有,倒是提醒我:“账记得结一下啊,我这边没带手机。”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公交车里,看着窗外的霓虹灯,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不是心疼那三万块钱,而是心疼自己掏心掏肺的付出,原来在她眼里,只是“实在”和“容易吃亏”。我一直以为,友情只要我用心维护,就能一直不变,却忘了人是会变的,我们早就不在同一个生活轨迹上了。

后来我没再主动联系过林晓,她也偶尔会给我发消息,问我要不要一起逛街,或者让我帮忙代购东西,但我都委婉地拒绝了。我慢慢明白,成年人的友情,不是靠单方面的付出就能维系的,也不是所有曾经亲密的人,都能一直陪你走下去。
现在我不再执着于维持那些勉强的关系,有空的时候就看看书,跟真正聊得来的朋友约杯咖啡,反而觉得轻松多了。原来最好的感情,从来都不是你拼尽全力去迎合对方,而是两个人相处舒服,不用刻意讨好,也不用小心翼翼。就像手里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倒不如顺其自然,留下的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