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革新】让学生爱上拓展课,这样做,让课堂“活”起来!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让学生爱上拓展课,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建议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
"【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上拓展课:这样做,让课堂“活”起来"
拓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综合素养。然而,现实中,部分拓展课可能因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参与感等原因,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甚至成为他们的负担。如何让拓展课“活”起来,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我们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 精准定位,激发内在兴趣——“活”的前提"
1. "需求导向,选课有“料”:"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好奇心和现有知识基础。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观察等方式,了解他们想学什么、喜欢什么。将拓展课的主题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如开设他们感兴趣的科技前沿、艺术鉴赏、体育技能、生活技能等课程,让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
2. "目标明确,价值有“感”:" 清晰地告诉学生,这门拓展课能带他们了解什么、学到什么、锻炼什么。将课程价值与学生的发展目标(如提升某项能力、为未来升学或就业做准备)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拓展课的意义和用处,而不仅仅是
相关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拓展课堂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填鸭式”教学的局限,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结合学校教师教学实际,打造富有生命力的拓展课堂,需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三方面协同发力,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发现兴趣、发展特长。
一、课程设计“接地气”,筑牢“活”的基础
拓展课堂的“活”,首先源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成长需求的深度契合。教师需跳出“唯教材”思维,围绕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特点,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聚焦“实用性”,开发科普实验类课程,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中理解科学原理;另一方面,立足“文化性”,打造传统文化类课程,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经典诵读等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兼顾“运动性”,开设体育竞技类课程,如球类运动、体能训练、传统体育项目等,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与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无需追求“高大上”,而是以“学生喜欢、易于实施”为原则,让每一门课程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二、教学实施“重互动”,激活“活”的氛围
教学实施是让拓展课堂“活”起来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转变教师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构建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场景。在课堂中,教师应减少单向讲解,多设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情境模拟等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例如,在科普实验课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在传统文化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技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文化内涵;在体育竞技课程中,组织团队比赛、趣味挑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评价反馈“多元化”,延续“活”的动力
科学的评价反馈是拓展课堂持续“活”下去的保障,需打破“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兴趣发展等多个维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探究精神与成长变化。评价方式可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增强自我认知。同时,教师需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与优点,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持续参与拓展课堂的动力。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让拓展课堂始终贴合学生需求,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拓展课堂的“活”,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回归——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回归本真。当教师用心设计课程、创新教学、优化评价,拓展课堂便会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发展自我的舞台。相信在“活”的拓展课堂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绽放独特的成长光芒,为未来发展积蓄充足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