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猎枪,走出山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迈向小康生活新篇章

放下猎枪,走出山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迈向小康生活新篇章"/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也象征着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和美好未来的展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1. 放下猎枪:"
"象征意义:" 猎枪是鄂温克族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狩猎文化的象征。放下猎枪,意味着他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狩猎生活。 "现实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狩猎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鄂温克族人需要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2. 走出山林:"
"象征意义:" 山林是鄂温克族传统的居住地和生活环境。走出山林,意味着他们开始离开传统的居住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现实原因:" 走出山林,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部世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3.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
"指代:" 特指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他们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以驯鹿为伴,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深处。 "特殊地位:"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转型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他们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和变迁。
"4. 奔小康:"

相关内容:

央视网消息(记者 董淑云 王若怡邢明):“猎乡生活,日作夜话,晨牧夕归,时闻松涛阵阵,鹿鸣声声。密林深处猎熊,撮罗子里采风,篝火边上美餐,望火楼前奇逢……”在《敖鲁古雅风情》一书中,敖鲁古雅迷人的森林风光、奇特的民族风情令人心驰神往。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林海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下简称“敖乡”),生活着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他们饲养着我国仅有的1200余头驯鹿,因此被称为“使鹿部落”。

20世纪50年代以前,鄂温克猎民仍保持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着用木杆和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冬不防寒,夏不避雨,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58年,第一个鄂温克族乡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成立,猎民开始与现代接轨。

2003年,为保护地区生态环境,鄂温克猎民放下猎枪全面禁猎,实施生态移民,迁入根河市西郊。等待他们的是每家独栋的现代化双层木屋。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里现代风格的“撮罗子”)

为了帮助放下猎枪的鄂温克族人增收致富,敖乡党委、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以民俗文化多样性、驯鹿产业唯一性的常态化全域旅游特色小镇。

(敖乡乡长张万军)

“现在我们就慢慢转型到旅游产业上来,而且猎民从事相关旅游产业的活动,对他们的增收致富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敖乡乡长张万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乡收入382万余元,只景区就卖出85000多张门票。

索云在敖乡经营着一家超市,虽然面积不大,但货品在货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主食、冷饮、酒水、零食、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等一应俱全。

索云是传统的鄂温克族人,在经营超市之前,她靠为别人卖衣服打工挣钱。

“她特别勤劳能干,有头脑,搬到这来以后,她家还开了个小店卖手工艺品,典型的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根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兰说。

“在外面辛苦,尤其是想孩子,那种感觉可难受了。”谈起在外打拼的11年,张国凤眼里泛起泪光。

1962年出生的张国凤在敖乡经营着一家民宿,她的丈夫是鄂温克族人。2003年搬迁到敖乡之后,他们分到了这栋房子。2004年,张国凤和丈夫便到青岛打工,2015年回乡之后便开起了民宿,一年收入2万多元。

走进她家,满墙的桦树皮画精美传神,再现鄂温克族人与驯鹿的生活场景,让人难以相信这些都是出自从未学过画画的张国凤之手。这些桦树皮画不仅能售卖,还将整间民宿装饰得“熠熠生辉”,张国凤也自豪地说:“我家应该是敖乡最漂亮的了!”

走出山林、奔向小康的鄂温克族人也并没有忘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张万军介绍,截至2018年1月,敖乡驯鹿文化、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鄂温克族萨满舞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位;敖鲁古雅鄂温克服饰、熟皮子技艺、鄂温克叙事民歌等16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位。

48岁的德柯丽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在她家院子里,一幅幅刻有鄂温克族传统图案的驯鹿皮毛剪刻画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传统图案其实是我们鄂温克族的一些文字,传达了我们鄂温克族人对大自然,对森林、对河流的情感”,德柯丽说她还想再发掘一些这样的传统图案,把它们用在器皿或服饰上,让年轻一代的鄂温克族人能更好地记住与传承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德柯丽还成立了民族工艺制作大师工作室,发动众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并且带动了当地妇女脱贫致富。德柯丽说:“如果有订单的话,我就组织她们边学边做,两个月的时间,她们收入最高的有两万多元,最少的也有七八千。”

放下猎枪走出山林的鄂温克族人,已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中,从只靠打猎过活到人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他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在拥抱新生活的路途中,鄂温克族人也没有忘记传承民族文化,他们巧妙地将民族文化元素与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不断创新中让民族文化逐渐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发布于 2025-09-27 10:13
收藏
1
上一篇:82载变迁记,鄂伦春族老奶奶笑谈四度乔迁新居传奇 下一篇:赫哲族的古老生活,探秘赫哲族的衣食住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