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罗子”(cuō luó zi)这个词,在民居地理和民俗文化中,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常见的说法。它通常指一种"用桦树皮、芦苇、秸秆等材料搭建的、具有圆形或椭圆形顶部的简易、临时性或半永久性居住建筑"。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移动蒙古包"、"地窝子"的变种,或者更接近于一种"由原木、枝条和覆盖物构成的圆形棚屋"。
"“撮罗子”的主要特点和地理背景:"
1. "建造材料:" 常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桦树剥下的树皮(防水性好)、柳条、芦苇、蒲草、秸秆等。有些也会使用少量木材作为支架。
2. "结构形式:" 通常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底部,顶部多为圆锥形或圆拱形。骨架可以用削尖的原木、柳条等交叉固定而成。墙体(或称为“围子”)由编织的枝条或覆盖物构成。
3. "覆盖物:" 为了保暖和防雨雪,外面会覆盖厚厚的泥土、草泥、芦苇、桦树皮等。有些还会涂抹一层泥巴以增加保温和防水效果。
4. "功能与用途:"
"游牧或半游牧生活:" 在历史上,是北方一些
许多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这些民居既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要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生活着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等以狩猎或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
由于经常迁徙,他们的居所就要搭建简便,搬迁容易。
因为是渔猎民族,要寻找动物或鱼群,所以房子要建在山林或河边。
植被茂密,所以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
气候冷湿,野兽的皮毛便派上了用场。
这就是撮罗子,也称“仙人柱”,也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

它没有外墙和屋顶之分,二者合一,外面用桦树皮和树叶覆盖,冬季加以兽皮,抗风防寒。
门一般开在西南侧或东南侧,屋子内部空间有大有小,但中央空地都要置放火堆取暖、做饭,屋顶留空出演,下雪天会盖上一块皮子。

撮罗子正如它的名字一般,粗犷而简陋,就地取材,随地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彰显了人与地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