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穿衣法则”真能救命?我早上7点出门,北京18℃,套了件号称“3℃”的针织开衫,结果地铁里热得冒汗,一出站又让风打透,一整天都在打喷嚏。
说白了,这就是把复杂的人体当成恒温器,拿26减气温,再贴个数字给衣服,听着像数学,其实全靠拍脑袋。

我翻遍论文,26℃舒适区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空调广告,针对静坐办公的白领男性,跟站在公交站牌下等车的我们根本不是一回事。甲状腺亢奋的姑娘、更年期的姐姐、体脂只有18%的跑友,他们体感能一样?

湿度、风速、日照才是幕后大boss。南方25℃加85%湿度,黏得像蒸屉;北方10℃刮六级风,体感直接砍半。我上周在杭州,22℃阴天,穿卫衣刚好;同一天沈阳同事晒图,同样温度,羽绒马甲都嫌薄。

别再背那张“短袖1℃、棉服5℃”的表。真有用的是三层洋葱:里头速干T恤把汗吸走,中间羊毛背心锁温,外头一件防风壳挡刀割一样的秋风。热了脱一层,冷了加一层,地铁站里卷袖子,电梯里拉拉链,动作比公式快。

我妈以前一到换季就喊“没衣服穿”,现在我把这法子教给她,她早上摸一下阳台风,再捏一下毛衣厚度,自己就能配。上周她甚至把旧羽绒马甲剪成坎肩,套在西装里,得意地跟我说:“比26℃靠谱多了。”

数字是偷懒的借口,身体才是温度计。下次出门前,先伸一只手到窗外,风往哪边吹,汗往哪边跑,比任何公式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