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被冻成狗,中午又被太阳晒到冒汗——你是不是也每天站在衣柜前怀疑人生?26度穿衣法则火了,可照着公式套,广州同事喊热,北京闺蜜喊冷,连我妈都说“我更年期,别拿26度糊弄我”。

到底谁错了?

先说结论:26度没错,错的是把它当万能钥匙。
公式是26减气温等于你要穿的衣物温度总和,但后面还跟着一串补丁,像极了我妈缝的秋裤,不细看就漏风。
南方沿海湿度75%,衣服温度得往上加1.5℃。
广州今天22℃,按公式只要4℃,可空气里全是水,衣服像泡了水,热量直接溜走。
得把摇粒绒外套(4℃)换成发热内衣(2.5℃)+摇粒绒(4℃)+防风马甲(2℃),凑够8.5℃才不抖。
别嫌多,你试试穿4℃在珠江边吹十分钟,鼻涕能过河。
新型面料更鸡贼。
去年买的摇粒绒外套标4℃,今年同款加了吸湿发热纤维,直接升到5℃。
你以为省了一件,其实商家帮你把温度偷偷塞进去了。
淘宝爆款三件套装(摇粒绒4+空气棉3+德绒2)总9℃,适合17℃,但评论区一堆广东人说热,一堆东北人说冷——湿度、风力、个人体质全是变量,公式算得再准,也扛不住你办公室空调开28℃。
特殊人群更别硬套。
我妈更年期,一阵潮热一阵冷,26度对她来说像过山车。

丁香医生建议直接减1-2℃,她穿德绒内衣(2℃)+薄羊绒衫(3℃)就够,外套拿在手里当道具,热了就甩给我爸。
我闺蜜甲亢,代谢快,12℃的天气别人穿轻型羽绒(6℃),她穿空气棉卫衣(3℃)还冒汗,直接套个发热内衣(2℃)当外套,风一吹才舒服。
韩国机构提的3层黄金比例倒挺实用:内层吸湿占30%,中层保暖40%,外层防风30%。
我试了试,22℃穿冰丝针织衫(2℃)当内层,醋酸阔腿裤(1℃)当外层,中层空着,风一吹正好。
但别迷信比例,北京妖风天,外层得加到50%,不然裤子再厚也白搭。
最坑的是运动。
中午出去拿快递,来回跑十分钟,体温直接升1℃,外套瞬间成累赘。
我现在随身带个折叠环保袋,热了就塞进去,手拎着比系腰上好看,还能装奶茶。
说到底,26度是导航,不是方向盘。
湿度、面料、体质、运动量、空调温度全是岔路,公式给你指个方向,真开车还得自己握方向盘。
下次出门前,别只盯着26减气温,先看看湿度、摸摸面料、想想你今天会不会挤地铁。
衣服穿错顶多感冒,把公式当真理,冻的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