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汪郢村导航直奔大横山,期间在石坝镇加了油,自己没有吃饭,我经常一人出来中午就吃点零食垫垫。人一跑起来,也不觉得饿了



石坝水库中间还有条路,正好穿过水库。这条路基本就是直路,随着丘陵的高矮有些起伏,驾驶摩托车真是风驰电掣,非常快活!



我的左手边远处的山就是林东水库、黄寨牧场和老嘉山林场,那里也是我们驴友经常去的地方,上次去大横山就是从黄寨牧场那边走的。
穿过宁洛高速桥下,进入管店界。然后上G345国道,过罗岭村不远右拐进山路。



说是山路,其实大多就是丘陵小山坡,骑车很舒服,但如果骑自行车就不一样。

经管店镇右拐穿过京沪铁路桥继续往明南方向。这是我前面文章夸过的X099县道,两边丘陵的风景绝对值得来写生画画,当然最好是秋天和春天。

一路上坡,对于这台车的排量,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疾驰。到明南界有个小十字路口,左拐往大横山方向。


路边零星有几个小村庄,我估计只剩下老人,基本是很破败贫穷的样子。


这只公鸡想“碰瓷”,但没成功。

这个三岔路口千万别走错,走最左边。远处的大横山已经越来越清晰,山顶几乎是平的。

大横山估计很多人都去玩过,如今是大横山风景区了。
大横山第四纪造山运动形成,距今已有七千万年历史。山上已知有古柴王城遗址、有朱元璋屯兵遗址、有元代“法华禅庵寺”遗址、有元代佛塔两座、古井、放生池等。
不少人只知道大横山的丹霞地貌,现在开辟为红石崖景区,前一阵子,我还忽悠我校的林岳达人骑自行车来玩,累得他够呛!真不好意思!我当年第一次来就只知道来看丹霞地貌。

我今天的重点是带你们到后山,考察两座元代佛塔,其他景观有机会再来。
百度大横山的传说,还比较有趣:
大横山顶部为何平坦?传说当年天上有十二个太阳,烤得庄稼无法生长,杨二郎担山撵太阳,用长鞭打下来十一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被打瘸了腿,躲到大山背后,杨二郎挥起一鞭向山抽去,拦腰将山打为三节,底部就是大横山(顶平),上部就是小横山(顶尖,在东南十几公里),中间被鞭带到定远境内是今天的岱山(群山散乱),太阳藏在大横山背后一棵马英菜(麻绳菜,学名马齿苋,耐旱、茎叶可入药,有称长寿菜)底下保留了下来,所以太阳晒不死马英菜。
呵呵!好玩吧!

这个路口有标识:大横山风景区 兴慈宝塔

进来大约行驶2公里左右,到达大横山山后,开始准备上山,如果开汽车来,这条路容易堵车,道路很窄,不好会车。



说句实话,我的车在公路上叱咤风云,到这样崎岖不平的山路,真有点担心,一是车重,快500斤,二是腿短,怕够不着地



既然来了,不能把车扔山下,我运了口气,提枪上马,拧油门往上冲!

坡道不可怕,可怕的是路被雨水冲刷出几道沟,留给我的上山道就那么一溜,而且越往上走,路越赖,石头和砂石让车头乱跳。减速就要脚着地,着地很可能就踩沟里,踩不实就会倒车!倒车就意味扶不起来,车太重了!


我骑到半山,见路面越来越差,怕到上面不好调头,找个相对平坦的草地停车,哪知道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光看草地平坦,但没想到下车才发现车头在低处,车尾在高处,我没法调头,往后是上坡我推不动,真是尴尬,试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等上山的游人过来,求人家帮忙拉车,好在车拉上来,惹得众人观看,真是献丑,幸亏没倒车。
就从这一次,我就萌生换车的念头,这车很好,动力大,配置高,骑着威风,身材高大的人骑合适。但我经常去这些偏僻乡野和山林,个子不高腿不长,一旦遇困,一己之力,很难脱险!这样看来,适合我旅行的车首先要我能驾驭,最起码倒地我能扶起来。就是这次大横山之行,回来不久,我就把这台骑了不到一年的战车给出掉了,这也是我的遗憾和无奈!

谢谢明光的兄弟出手相助!他最后问我,这车最起码一、二万吧,我只能苦笑地说:差不多,差不多!

问清了上山的路,车能上去,我就谢过众人,继续驾马冲坡!


上坡、拐弯,再上坡,又拐弯,骑着骑着,慢慢适应点复杂的路况,心里的紧张也缓和下来。




只要不停车,保持发动机的转速和扭矩,车子终于咆哮着快冲到终点!




当我看到一座半截塔,我知道至少我冲顶成功了!来到一处停车场,下车已经一头虚汗!


我看塔前此刻游人很多,就先到前面转转。这个位置以前应该是座古刹,可惜现在庙堂建筑俱毁,现在是排简陋的屋舍,门前杂乱不堪。

据史料记载,当塔址的地方原有一座法华禅庵,但在战争年间,寺院损毁严重,现已不复存在。因塔坐落在禅庵内,故命名为法华禅庵塔。当时为了供奉佛门圣物“灵牙舍利”,特修建此塔。

这是法华禅庵塔的百度资料:
法华禅庵塔又名兴慈宝塔,位于明光市横山乡大横山山腰处。《滁志补遗》载:“大横山跨滁定两邑,周二十里,东半属滁,上有半山寺。”半山寺又名法华禅庵,塔故而得名。法华禅庵塔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为一座仿木构建筑阁式砖塔。其西南160米处,有一座小塔,俗称“小宝塔”,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平面六角,立面为七层,此塔无碑记和建筑年代。兴慈宝塔是元代佛塔,我省迄今发现仅此一处,为研究元代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6年,安徽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禅庵寺的旧址已破坏殆尽,但有不少过去建筑的残件堆放在门口的竹林边,基本都是石质的柱础之类。




据资料记载:法华寺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抗战时期100余间楼阁殿堂毁于战火,传说当时宝物和日军军械投入深井封埋,今残砖、断瓦、柱基、石佛历历在目,香火不断。



这间老砖的瓦房后面就是我们要看的法华禅庵塔。这座老房子就是现在僧人的住所或大殿,我因为没进去,听朋友说里面有修行住持的高僧。


屋后也到处可见散落的建筑石块,这些都是过去寺庙被破坏留下的。


我借网上一篇文章来说明:
该塔始建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是一座仿木构建筑阁式砖塔,整座宝塔从上至下没有使用一根木头,所有的斗拱飞檐全是砖块。飞檐翘脊,重檐错落有致,构筑图案工整。建筑整体上颇具美感,塔身上面有纹饰精美古朴的盲窗,且纹路样式各不相同。
原文摘自: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3KORJK0545GN1Q.html




但因塔所处的寺庙不复存在,又处在地势偏僻的半山之中,这里长期人迹罕至,宝塔也长期无人维护。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仅存两层半,高约11米。塔身上生长着几株小树,郁郁葱葱,杂草在塔顶上绿意盎然,随风飘荡。
原文摘自: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3KORJK0545GN1Q.html

我那天带了无人机,但山上游客不少,也怕擅自放飞不礼貌,所以塔顶就没去看个究竟。
但如此精美的砖塔,真得让我感叹不已!想到蚌埠栖岩寺汉代砖塔以及上洪村的文笔砖塔都被人为炸毁,甚是可惜!

我仔细欣赏砖塔的每个细节,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无可挑剔!



塔上一些精美砖雕,不知是年久脱落还是被人为撬走,现在围墙保护起来是对的,据说里面还有石碑和佛像。


你们看塔的转角处还有把圆形的砖模仿木头,盲窗的形状变化很多且雕花非常精美。

百度资料:建国后几经国家修缮,终因无人看管,致使风化、雨蚀、人为毁坏,濒临倒塌。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外地人来以建寺修塔为名,撬走二层窗棂包金,挖开塔底。


这是在明光博物馆看到的有关法华禅庵塔的介绍:

过去有几层只能猜测,无非七层为多,因为佛塔多为7层,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绕塔一圈,六个面都仔细看过。周围的树木也值得一看,尤其是冬季,枯枝参天,铁骨峥嵘,和塔的色彩很协调。






元代佛塔全国少见,安徽仅此一处,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已经开始有午后斜阳的暖色,我要抓紧时间,前面还有个小佛塔要看。顺着一条砖铺的小道走,这些砖也都是有年头的。




这一处平坦洼地,就是过去禅庵寺的旧址,现在仅存一口老井。


往南走几十米的山坡上,就能看到万树掩映间的小佛塔。




百度资料说:南塔七层虽经多次维修无奈西角古砖有被撬开,暴“腹堂”露“筋骨”,危如累卵。
现在看来已经得到政府保护。


此塔目视也应该是七级,也有围墙保护起来。


此时山林,游人渐少,古塔耸立,斜阳正浓。

这条路是通往前山的红石崖



时候已经快四点了,我最后拍了一张,准备下山。


残垣断壁,满山碎石,真期待啥时能重修法华禅庵寺,也不至于现在这般凄凉!




由于篇幅有限,我和我的摩托是怎样下山的就不再赘述,反正虽下山比上山容易些,但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是不是今天就这样结束呢?为了感谢大家的认真看帖,最后还送大家一个彩蛋!

大横山是明光和定远共有,南边红石峡丹霞地貌就属于定远佛晓乡。在大横山的西首有一处定远最古老等级最高的王陵:大双墩汉墓。




网上能查到的资料不多:
明代嘉靖《定远县志》记载:“晋献公、骊姬墓在县东北八十里大横山南双墩村,两墓高三丈,东西相距二十五步。”
据史载,晋献公(?-公元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狄戎首领诡诸时,献公恰巧出生而得名“诡诸”。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公、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又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秋九月病逝,爱妃骊姬之子奚齐公子在相国荀息的拥立下继位。十月,国君奚齐为晋献公守灵时,被大臣里克阴谋弑杀在灵堂中。相国荀息又拥立了爱妃骊姬妹妹生的公子悼子继位,安葬了晋献公。十一月,大臣里克又阴谋弑杀了悼子,后迎取了妃子狐氏生的公子夷吾继位,即晋惠公。后来公子重耳继位,成为称霸中原的晋文公。晋献公的爱妃骊姬可能与儿子奚齐同时被逆臣里克阴谋杀害。国君悼子极有可能把大姨妈骊姬同父亲晋献公一起,从晋国运到他们的附属国钟离南方的古老定远,安葬在他们生前看好的红山,能及早转世回生的瑰丽而神秘的红石峡一带。
——
http://ah.ifeng.com/human/detail_2015_12/29/4704566_0.shtml

问了打农药的老乡,他说这是汉墓,被盗多少回了,前几年还有盗墓贼化妆成养蜂人,在墓地肆意盗掘。

我爬上墓顶,杂树丛生,随处可见盗洞。




2700年前,晋献公与骊姬墓合葬在这两个高台上,这是定远版的“古墓骊影”,这个西汉早期的定远古墓,我还真不知道。




身为定远人,第一次来拜谒家乡等级最高的王陵古墓,绕墓三圈,当然是小飞机。


两座古墓半圆形相拥,南边是一块平台开阔的祭台,远处的大横山就是最好的依托。

1995年版《定远县志》记述:“(红山乡)境内有大、小双墩。据古籍《定远县志》载:‘定远冢墓见于故籍之最古者,为晋献公骊姬冢。’《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云:‘在定远县东八十里有双墩,盖所谓晋献公。’现大、小双墩尚存。”古籍记载向来事出有据。

盗洞很多,不知都挖出啥来。






夕阳下的大小双墩,不知有多少历史故事流传,什么王侯将相,什么爱恨情仇,一切都雨打风吹去也,我就觉得近三千年前的土堆能保持到现在,这才是真得不易!
好了,今日出游,从古墓到古塔,最后又是古墓,所以我的游记为何戏称为“到墓笔记”,缘由于此。
麦苗青青,战马嘶鸣,是该和历史故事说再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