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确实是宋代文学的高峰,其作品广受赞誉,流传极广。然而,您提到他有些“被严重忽视的妙词”,通篇如梦如幻,却很少被古代名家点评,这种情况可能存在,原因也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和探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苏轼作品的庞杂性:" 苏轼的词作数量庞大,风格多样,涵盖了豪放、婉约、旷达、悲凉等各种类型。其中一些“如梦如幻”的作品,可能并非他最擅长或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因此在评论家的眼中,其价值相对较低,或者被其更著名的作品所掩盖。
2. "评论家的偏好和局限性:" 古代评论家在评价词作时,往往有自己的偏好和局限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推崇某些特定的风格或主题,而对苏轼一些较为晦涩、抽象的作品关注不够。此外,一些评论家的观点也可能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某些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存在偏差。
3. "作品的流传和保存:" 一些作品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失传或被忽视,导致后人难以见到,更谈不上评论。特别是苏轼的一些早期作品,或者一些非主流渠道流传的作品,更容易被埋没。
4. "“如梦如幻”的解读:" “如梦如幻”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作品过于抽象,缺乏
提到苏轼,很多人会想到林语堂先生评价他的8个字: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在世人眼里,苏轼就是一个精神上的“不倒翁”,不管被贬哪里,他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他就没有消沉的阶段呢?显然不是的。只是很多人选择对这样的苏轼视而不见罢了。
其实每次不得志时,苏轼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在这样的时期他的作品中是多有伤怀之气的。比如《西江月》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临江仙》中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等等,都是如此。这类作品虽不洒脱,但其中也有一些高水平之作,笔者个人认为我们要了解这样伟大的文人,就不能自动忽略它们。
所以本期笔者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首《行香子》。这首词通篇如梦如幻,但因为写得不那么豪情,所以很少有古代名家点评它,算得上是被严重忽视的妙词,我们来品一品:《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3年春天,写此词时苏轼正行船在富春江的七里濑。当时他已经离开了朝堂的中心,自请出京了。对于他这一作法,文史学家们认为他是在自保,不愿与王安石一派争斗下去。词的上阕,一直在描写大自然的美好。一叶扁舟如鸿雁一般,从水面掠过,突出一个“轻”字。这时整个天地都如明镜般,天空是碧色的,没有风也没有半点儿涟漪。水中的鱼儿和藻类,远处岸边的白鹭,都是那么分明清晰。这段景物描写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空灵。一切景语都是水晶般梦幻,词人内心也如明镜般透亮,他觉得自己看透了很多世情。
词的下阕,由写水转到写山。两岸的山重重叠叠,曲曲折折,水面就成了群山中的明珠。“虚老严陵”用的是东汉大臣严子陵的典故,严子陵曾隐居于富春江一带,但苏轼认为他其实还是没有放下心里对于名利的向往,他的隐居还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他才说严子陵是在此地是虚度了,没能静心感受这里的自然之美。此时苏轼的观点是,世上的人不管是当了皇帝还是做了隐士,其实留下来的不过是空名而已。很多人认为这是苏轼消极的一面,认为浮生如梦,失去了奋斗之心。但在笔者看来,这种人生感慨其实仍是一种看透世情后的另一种洒脱。最后的10个字是最妙的部分,堪称是神来之笔。“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意思是:山很远,一重又一重;山间的云是变幻莫测的,让人捉摸不透;但当晨曦时分,青山又终将露出它青翠的一面。
看似这10个字还是在写景,但事实上它是一语双关的,它的深层次意思其实是在讲漫漫人生路。人生的际境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也该时刻保持着它本来的颜色,这其实就是这首词的主旨。由写景到写人生哲思,没有转接过渡词,但读来却是一气呵成。同时,这最后10个字其实也和上阕的结尾相呼应,都是用3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美感。纵观这首词,虽然没有“西北望,射天狼”、“诗酒趁年华”式的洒脱,甚至有“今古空名”式的伤怀,但苏轼却并没有沉溺其中。他在美好的自然中,找到了人生的慰藉,获得了内心暂时的平静,这是很珍贵的。这种能在逆境中找到慰藉的能力,非一般文人能有。
所以笔者认为咱们不能因为其中一两句消极的话,就忽视它,甚至否定它的价值。事实上,抛开其精神内核,仅从词句本身来看,它也算得上是一首高水平之作。在写景层面上,用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在结构上,它也基本上做到了一气呵成,这得益于几个排比句式的运用。苏轼现存的作品里,诗作有2700多首,词作362首。很多人只喜欢其中的豪情之作,却不知很多同样高水平的作品却被长期忽视了,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这首词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