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子弟兵”的亲切称谓竟源于这段感人历史

原来“子弟兵”的亲切称谓竟源于这段感人历史"/

“子弟兵”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谓,其来源确实与一段重要的历史紧密相连,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
这段历史通常与"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力量"相关。
"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他们不仅是一支战斗部队,更是人民群众的保护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帮助百姓生产劳动、解决困难,宣传抗日道理,动员群众参与抗战,与百姓建立了血肉联系。 2. "军队成员的身份背景:" 参军的许多人是来自农村的青年,他们本身就视家乡和人民为“亲人”。他们投身抗日,是为了保卫家乡、保护人民。这种身份和动机使得他们天然地带有“人民子弟”的色彩——即为人民服务、保卫人民的军队。 3. "军队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这支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其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将自己视为人民的“子弟兵”,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武装,时刻准备着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牺牲。 4. "情感认同和宣传需要:" 这个称谓能够很好地表达军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热爱、休戚与共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

相关内容:

在京津冀三地联合公布的抗战档案故事中,有一篇讲述“平山团”的档案,这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主力部队中唯一一个以县命名的队伍。他们英勇善战、不畏牺牲,不断用血肉刷新战绩,被聂荣臻司令员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视频加载中...

这张发表在1939年5月28日的《抗敌报》,整版都是关于“平山团”的报道。报眼位置为“平山团”木刻版画,中间是头版社论《学习平山团的光荣模范》,下方是聂荣臻《嘉勉平山团号召平山青年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的嘉勉令。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工作团来到河北平山县征兵扩军。为了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平山青年群起响应。

河北省档案馆编研开发部三级主任科员 杨瑞蕾:当时,短短一个月零三天,就有1700多名平山子弟踊跃报名参军,队伍正式番号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这些新兵全部来自平山县的各个村庄,所以718团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山团”。

“平山团”成立后屡屡取得辉煌战绩。1939年5月,“平山团”与日军激战七昼夜,越战越勇,毙伤日军1000人左右,俘虏日军11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次战斗创造了第359旅对日军作战的范例。为此,1939年5月20日,聂荣臻司令员专门签发命令,表彰“平山团”的英勇表现。

杨瑞蕾介绍嘉勉令中司令员提道,“你们不屈不挠、流血战斗的光荣胜利,已经证明了你们是八路军的模范部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忠诚的后裔;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由此,“子弟兵”的亲切称谓就成了人民军队的代称,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

嘉勉令发出了“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的号召,更激发了平山子弟参军抗日的热情,“平山团”战士王家川英勇牺牲后,其弟王三子步行几百里路赶到“平山团”驻地,要求顶替他哥哥的名字参军。这篇刊登在1939年5月30日《抗敌报》上的文章《王家川没有死》,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河北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副部长 张倩:王家川的父亲起初不肯让王三子去参军,但是后来一想,如果好男儿不参加抗日,谁还来保家乡,国家的事儿大,父亲就同意让王三子去参军,王三子到了部队说他一定得叫王家川,如果自己牺牲了,他的弟弟还来参加“平山团”,还得叫王家川。

据统计,在抗战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河北省平山县陆续输送了1.2万余名子弟参加八路军。光阴荏苒,“平山团”的精神,已经成为革命老区人民心中的丰碑。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马力 河北台 黑龙江台)

责任编辑:单宏鑫

发布于 2025-09-25 07:42
收藏
1
上一篇:这种病悄无声息侵蚀孩子脊柱!做好这三点,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下一篇:中小学生春秋假将至?寒暑假缩水疑云?校园调休之风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