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鸟岛沙岛关停一年,生态蜕变与未来展望

青海湖鸟岛沙岛关停一年,生态蜕变与未来展望"/

我们来探讨一下青海湖鸟岛和沙岛在过去一年左右(大致从2023年初开始)经历的重大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这两处景点是青海湖旅游的代表性目的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价值而闻名。然而,从2023年初开始,它们相继实施了对游客的全面或限制性关闭,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主要变化和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关停情况:"
1. "鸟岛 (Bird Island):" 大约在2023年春季,鸟岛实施了全年封闭管理。这意味着游客无法登岛。 2. "沙岛 (Sand Island):" 沙岛也经历了关闭或严格限制游客进入的阶段,虽然可能比鸟岛稍晚或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管理措施(例如,暂时性的暂停运营或限制区域)。
"二、 关停的主要原因:"
1. "生态保护优先:" 这是最核心、最被广泛认可的原因。 "鸟类保护:" 鸟岛是众多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特别是黑颈鹤等珍稀鸟类的关键区域。每年春季是鸟类迁徙、产卵、育雏的高峰期,此时游客活动(即使是远距离观察)都可能对鸟类的行为、繁殖成功率造成干扰甚至破坏。关闭鸟岛是为了给鸟类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繁殖环境。 "栖息地修复与改善:"

相关内容:

中新社青海湖9月1日电 题:青海湖鸟岛沙岛关停一年之变

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2017年中国官方全面“叫停”青海湖鸟岛、沙岛内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至今已有一年。中新社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时获悉,目前青海湖多个指示性物种逐年递增,整体生态功能逐渐增强。

图为8月29日,鸟岛附近的青海湖已淹没原有码头。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摄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于2011年挂牌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关停青海湖鸟岛、沙岛后,年减少游客数约为30万人次,二郎剑景点游客接待量呈上升趋势。”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介绍,目前已拆除旅游经营设施,并完成标识标牌更换。

记者在青海湖沙岛看见,观景平台、沙雕、厕所等旅游设施均已“退场”,近湖岸的沙滩渐有绿意,鸟类及有蹄类动物活动迹象可辨,青海沙蜥、青蛙等两栖类动物“漫步”其中。

图为8月29日,鸟岛附近的青海湖湖面。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摄

青海湖是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超过90种、30万只,是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鸟类是最公正的‘环境评价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说,青海湖是鱼鸟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在青海湖的鸟类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4种。

在青海湖鸟岛的入口,“鸟岛景区”已被“封闭整治,谢绝游览”提示信息所替代,禁止一切未经许可的人员及车辆进入,岛内原有景区被更名为“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

根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最新监测显示,目前青海湖面积4548.56平方公里,为18年来最大值,对改善野生动植物和鸟类栖息环境以及整个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

何玉邦介绍,2018年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仅分布于青海湖畔的极度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达到2793只,创历年新高。

青海湖裸鲤是此间特有珍贵鱼类,其作为维持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关键物种,于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图为8月29日,青海湖鸟岛。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摄

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都茂庭介绍,截至2017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达到8.12万吨,是2002年保护初期的31倍,人工增殖放流裸鲤苗种达1亿多尾。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7月,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1.2万人次,同比增长122.8%,实现旅游总收入23611.6万元人民币。

陈德辉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青海湖吸引民众前来旅游的‘金字招牌’,未来青海湖将把生态红线作为规划底线,寻求景区发展与保护相调适,以旅游收益‘反哺’保护。”(完)

发布于 2025-09-24 17:43
收藏
1
上一篇:青海湖畔,探寻碧波荡漾的蓝色奇迹 下一篇:青海风光无限,这些经典影视剧都在此取景,你的家乡上过哪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