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电影海报,重现城市曾经的风景记忆

手绘电影海报,重现城市曾经的风景记忆"/

这是一个关于“城市曾经的风景”的手绘电影海报概念:
---
"电影海报概念:城市曾经的风景"
"风格:" 手绘插画 / 水彩风格
"核心主题:" 回忆、变迁、怀旧、城市记忆
"画面元素:"
1. "主体构图:" 采用略微倾斜的视角,营造一种倾斜、破碎或不安定的感觉,暗示时代的变迁和记忆的碎片化。 画面主体是一个城市街景的剪影或半剪影,但并非现代高楼林立的样子,而是混合了"过去的建筑风格"(例如,一些有弧顶的旧式建筑、带有装饰线条的办公楼、低矮的旧式民居)和"现代元素"(例如,一栋突兀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剪影,或者远处模糊的城市天际线)。
2. "核心视觉符号:" "模糊与清晰对比:" 旧建筑部分轮廓清晰,充满细节(手绘可以很好地表现),而代表未来的现代建筑或天空部分则处理得模糊、虚化,甚至有些破碎,用灰色或深蓝色调。 "时间线索:" 画面中可以融入一些象征时间的元素,比如: 一只褪色的、手绘的"旧地图"一角,被风吹起一角,露出画外的现代建筑。 一条

相关内容:

图说:上海最后一代影院美工李树德 活动方供图

上海电影博物馆昨天特别准备了秦怡、赵丹主演的经典影片《遥远的爱》的手绘海报和《青海湖畔》的巨幅手绘电影海报,送给秦怡,表达对她生日的敬意和祝福。《遥远的爱》《青海湖畔》两幅手绘电影海报的出现,把观众的情绪瞬间带回了对于上海街头文化风景的回忆中。本报记者现场邂逅了这两幅海报的作者、上海最后一代影院美工李树德。

艺术家的精神高度

《青海湖畔》的尺寸有6平方米,在手绘电影海报中,属于巨幅作品,李树德在展厅里不停歇地工作了两天半才刚刚完成。“电影《青海湖畔》于2015年上映,这是秦怡老师挑战自我的作品,她以93岁的高龄亲自登上高海拔的青海湖实景拍摄,扮演一位坚守气象站的爱国知识分子。海报背景用的是青藏高原连绵的山峰,我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上绘制这幅作品,不仅与电影中的海拔高度相呼应,也寓意着表演艺术家投身电影事业的精神高度与‘上海之巅’交相辉映。”李树德说。

手绘海报里的温度

在今天设计精美的印刷海报、动感的预告片等电影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手绘电影海报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李树德见证了电影手绘海报最后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上海家家影院都有专业美工,负责电影的宣传,其实就是绘制电影海报,这些大尺幅、颜色鲜艳的海报大多会贴在影院门前,吸引过往行人。

“一部电影上映,美工们就揣着‘试片证’去大光明看电影,然后各自回来找资料,把记忆中的精彩画面绘在纸上。因为大家各自埋头创作,又都是原创手绘,以至于一部新片上映了,上海的各大影院门口出现的电影海报各有千秋,一百家影院就有一百幅不同的海报。记得大光明当时拥有最大的海报栏,需要用24张纸才能贴满。这些不重样的电影海报为上海城市留下了温馨回忆。”虽说影院美工们的工作是专业从事电影海报绘画,却并没有特别的美术院校培养电影海报绘画人才,这些影院美工都是各行各业喜爱绘画的人士自愿调入影院投入这项工作。

图说:《遥远的爱》海报 活动方供图

每礼拜复贴的密度

“电影里有主角、有反面人物,画人物还一定得画得像,这就对绘画水平有一定的要求。电影海报还要色彩鲜明,在大街上要‘盖’过任何商业广告。可惜的是这些电影海报都是用水粉画成,贴上墙一个礼拜之后新片上映,旧作就作废了。”李树德说。不断有新的电影上映,就不断有新的海报贴掉原先的海报。美工们不断地画,不断地被覆盖,“因此,当时创作的海报原作都没有留下来,待到以后的再创作,只能通过老照片以及影像回忆。”上世纪末,随着电影市场发展,电影海报已不再需要美工们动笔。但是,这些手绘海报里的温度为上海带来了温馨的记忆。(记者 徐翌晟)

发布于 2025-09-24 17:43
收藏
1
上一篇:人民艺术家秦怡离世,跨越世纪的美丽,永恒流传于世 下一篇:青海湖畔,探寻碧波荡漾的蓝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