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那顿饭拍了九宫格,配的文案只有两个字:好吃。
两小时后,男方把同款锅具链接甩进群里,说自己炖了六小时,牛腱子选的是128一斤的谷饲。

截图一出,点赞暴涨,可没一个人提他上周给另一个女生送的是同一家店的和牛礼盒,也是128一斤。
锅还是那个锅,人却像流水席,换盘菜而已。
书更妙。
他寄的是一本旧版《亲密关系》,扉页写着“愿我们都不孤独”。

快递信息显示下单时间是晚上十一点四十,同一分钟他在微博点赞了一条“孤独是成年人的标配”。
第二天上午,书到了,女生把扉页拍照发小红薯,tag带“灵魂共振”。
没人知道半年前他也给前任寄过同一本书,扉页只改了一个字,把“我们”换成“你”。
印厂批号都一样,情感却像复印纸,过一次机器就淡一层。
最致命的是深夜语音,六十二条,每条五十九秒。

他先聊童年,再聊创业失败,最后一条带着哭腔说“只有你懂我”。
女生听完把聊天记录打包放进备忘录,加密。
她没发现,这些语音的停顿点、哽咽点、甚至吸鼻涕的间隔,和他去年在播客里那期《如何建立信任》的样片完全重合,时长都是五十九秒,连停顿都卡在0.7秒处。
模板式脆弱,比AI还精准。

三件礼物没花多少钱,加起来不到五百,却精准击中“我想被看见”的刚需。
心理学管这叫自我暴露互惠:你先递刀,对方就愿意袒露胸口。
他递的是塑料刀,却换来真血。
女生把这三件套截图发到闺蜜群,配文“这回应该稳了”。
没人提醒她,去年那个收书和收饭的姑娘也在群里,只是改了昵称,潜水看戏。

更冷的数据是,过去十八个月,他用同一套流程接触了二十七位女生,成功推进到“确定关系”的有十九位,平均用时二十一天。
成本最高的一次是订了人均298的日料,最低一次是借朋友厨房煮泡面,连鸡蛋都只放半个。
所有记录保存在他电脑里,文件夹命名“项目D”,按日期归档,复盘表里写着:饭要炖烂,书要旧,语音要哭,但别真哭,用薄荷油刺激泪腺即可。
事件被曝光是因为其中一位女生是电商运营,她顺手把书上的ISBN码扫进系统,发现半年前同一批次的出库记录绑定了另一个手机号,收货人姓L,和她同姓。

她顺着手机号搜微信,头像正是那位“只有你最懂我”的男主。
两人一合计,时间线重叠了七个月,礼物批次完全同步,连炖牛肉的截图都是同一角度,滤镜参数都没改。
女生把对比图甩出来,一夜之间,三件套成了新警示标志:收到炖牛肉先搜图,拿到旧书先扫码,听见哭腔先查音频指纹。
男主没道歉,只在朋友圈发了一句“真诚被消费,真心被误解”,配图是凌晨四点的电脑蓝光。
点开大图,屏幕右下角文件夹“项目E”刚刚建好,序号从01开始。
你以为那是爱情,还是新一轮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