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荣登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历史传承再获肯定

浙大荣登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历史传承再获肯定"/

是的,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有多个校区和相关的纪念设施、遗址入选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这通常指的是与"浙江大学西迁"相关的历史地点。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经历了举世闻名的西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最终于1946年迁回杭州。
以下是一些被列入名录、与浙大西迁相关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1.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 主要包括"丽水嘉德堂"、"丽水水南校舍"等。 这些是抗战时期浙大内迁办学的重要场所。
2.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主要包括"浙江大学老校门"、"老图书馆"、"老化学馆"、"老体育馆"等原杭州校区的建筑。 这些建筑见证了战前和西迁后部分时间的教学活动。
3.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主要包括"临安校史馆"(原浙大西溪校区部分建筑)等。 临安(原临安县)是浙大西迁过程中的重要一站。
"入选名录的意义:"
"铭记历史:" 这些地点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入选名录

相关内容:

近日

国务院公布

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赫然在列



回溯抗战硝烟弥漫的年代

浙大师生为保存民族教育火种毅然西迁

在湄潭找到了安身治学之所

如今

这片土地被赋予新的纪念意义

如同一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钥匙

邀我们重读

那段浙湄同心、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

西迁铸魂,湄潭见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地处东部沦陷区的浙江大学师生,为保存民族文脉、延续教育火种,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踏上了史无前例的西迁之路。这场迁徙历时两年多,跨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七省,行程超两千六百公里,被前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彭真同志称为“文军长征”。浙大师生一路走、一路教、一路学,最终于1940年抵达贵州湄潭,在此开启了七年的办学时光。



彼时的湄潭,只是一座西南小城,全县人口仅16余万,县城住户仅1100余户,却以最热忱的姿态接纳了浙大师生。得知浙大需寻找办学之地,时任湄潭县长严溥泉立刻成立空屋调查委员会,统计可提供的房屋与粮食,还写信竺可桢考察,并绘制了湄潭县城略图。竺可桢一行抵达后,省政府决定补助迁移费一万元,公路局表示可以调配车辆协助搬迁,湄潭的广大百姓更是倾其所有:他们腾出寺庙、民教馆、家族宗祠等250余间房屋供浙大使用,有热情群众甚至让出新建住房;战时物资匮乏,百姓们还无私供给粮食、蔬菜,一位刘姓粮行老板不顾驻地军官的强令,偷偷把近100担大米无偿捐给浙大食堂,解了师生断粮的燃眉之急。


1940年5月,浙江大学搬至湄潭时,受到湄潭县政府的欢迎



在湄潭的七年,浙大师生虽身处艰苦环境,却始终坚守“求是”初心。平日里,学生们八人一桌站着吃饭,遵循“逢六进一,蜻蜓点水”的规律,六口饭配一口菜,夹菜时只用筷子尖夹一点菜;教授们大都拖家带口,靠微薄薪水难以度日,甚至摆摊变卖衣物补贴家用,当时数学系的教授苏步青还戒掉香烟、种红薯充饥。


竺可桢校长题写的浙江大学校训



即便如此,师生们仍以稻草为床、桐油为灯,坚持教学与科研,创造了累累成果:坚持体育教学,在湄江边开辟天然游泳场,并开设体育课程强健体魄,1944年举行了抗战以来第一次全校运动会,为这座小城注入了蓬勃活力;各学科成果斐然,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频繁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中国物理学年会连续4次在此召开;学校还培养出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日后的科学巨擘,汇聚了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等50多位院士……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盛赞浙大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可与牛津、剑桥、哈佛相媲美。在湄办学七年,浙大的学生数从西迁前的613人增至2171人,教授、副教授从70人增至210人,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一大批宝贵的人才资源。


1938年,马一浮等部分教师在泰和上田村遐观楼浙大图书馆前合影



深情羁绊,薪火相传


时光流转,战火远去,但浙大与湄潭的情谊从未褪色。如今,浙江大学以实际行动反哺着这片土地,让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教育领域,浙大与湄潭的接力从未中断。自2008年起,浙大在湄潭设立支教点,研究生支教团常年开展“三下乡”活动,改善当地教学设施、开展科普;2016年,浙大教育学院发起“百校千师”乡村教师公益支教项目,首站便赴湄潭,后多次为当地教师开展免费培训,2025年的专场培训更是覆盖100多所学校、1500余名教师。如今的湄潭,“浙大元素”随处可见:“浙大路”“可桢路”穿梭县城,浙大小学、求是高级中学相继建成,学校内还开设有西迁特色课程——2025年,求是高中学生宋博珩以668分考入浙大,同校另有两人也被录取,成为两地教育联结的生动缩影。


2025年百校千师公益支教团队在湄潭教体局门口的合影



在产业发展上,浙大助力湄潭打造“西南茶城”。早在西迁时期,浙大农学院就曾研究当地茶叶种植技术;如今,浙大专家团队持续为湄潭茶企提供支持,从茶叶种植、加工到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进行全方位指导。在浙大的帮助下,湄潭茶叶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当地已拥有60万亩生态茶园、700多家茶企,带动30.34万名茶农就业,茶叶总产量达6.94万吨,产值69.13亿元,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


求是精神更是成为连接两地的纽带。2025年8月,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院士率队赴湄潭考察,参观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代表学校向湄潭县捐赠资金支持“十五五”规划编制,见证校友企业家向求是高级中学捐赠奖助学金。湄潭百姓也始终铭记这份情谊,1997年浙大百年校庆时,湄潭人开着卡车送去稻米、茶叶和苞谷酒;浙大师生当年东归前创作了“随百鸟,到湄江”的歌词,如今,“百鸟归巢”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诉说着两地跨越八十余年的深厚情谊。


2025年8月,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院士在湄潭文庙广场


硝烟虽散,精神永存

这片被刻入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土地

不仅是对抗战岁月的铭记

更是对“教育救国”初心的传承

往后岁月

“求是”薪火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热

让浙湄跨越八十余载的深情

在新时代的征程里

续写更多温暖与力量


部分素材来源于“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育见新闻”公众号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余佳欣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余佳欣

责任编辑:杨哲青 周亦颖

发布于 2025-09-24 09:28
收藏
1
上一篇:浙大里那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博物馆变身“实景课堂”奇观 下一篇:超实用校历指南!浙大“全攻略”助你轻松掌握学习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