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穿衣法把一件薄毛衣标成4℃,羽绒服标成6℃,加起来10℃,再拿20℃气温去减,得出该穿16℃的衣服。
这套算术把活人当试管,把风、太阳、出汗、走路全删干净,只留下一个漂亮数字。

数字一漂亮,平台流量就涨,博主带货就顺,点赞的人觉得自己掌握了科学。
他们想要的是“一眼就会”的公式,不是“摸后颈”这种土办法,因为公式可以截图转发,后颈只能自己摸。
同一篇文章里,薄毛衣4℃、羽绒服6℃这两个数字没有出处,没有实验室,没有国标,连衣服克重都没写。
写的人知道读者不会查,读者也真的不查,大家只要一个“看起来专业”的理由去买新衣服。
平台算法把“26”推成热搜,是因为“26”比“洋葱式”好记,三个字就能写标题,省下的字数可以挂购物链接。
购物链接里,薄毛衣标价199,羽绒服标价699,加起来898,刚好是“26”算出来的舒适价。

文章后半段把“26”拆台,说风一吹、太阳一晒、后背一出汗,数字就碎成渣。
拆台的人不是科学家,是卖针织衫和风衣的。
他们先让你对数字失望,再告诉你“真正管用”的是洋葱式,里面一件吸汗秋衣,外面一件随时脱的薄外套,料子用棉麻、莫代尔,颜色选深灰、藏蓝、墨绿。
这段话表面在科普,实质在换货:把羽绒服换成针织衫,把亮色换成暗色,把厚单价拆成薄单价,一单变三单,客单价不降反升。
两种说法共用同一篇文章,是因为平台需要“冲突”才能留人。
前一半用数字把你勾住,后一半用“妈妈辈”三个字把你留住,中间插一段“摸后颈”,让你觉得土办法才靠谱。

土办法不用进货,不用库存,不用物流,却能让文章显得中立,中立才能转发,转发才能带新流量。
流量一进店,针织衫、风衣、秋衣的链接已经排好,颜色尺码齐全,点两下就能下单。
整件事没有专家,没有质检,只有一张“26”海报和一段“妈妈辈”口述。
海报负责制造焦虑,口述负责缓解焦虑, anxiety and relief在同一屏里完成闭环。
读者走完闭环,钱包瘦了,衣柜满了,出门还是冻得哆嗦,因为真正冷的是风,不是温度。
风从领口灌进去,后颈一凉,人才想起自己根本没摸,只顾着算数。

数字游戏年年换皮,去年是“20℃穿衣法”,明年可能是“30℃穿衣法”,公式不变,衣服标价不变,变的只是热搜词。
平台、博主、商家共用一条流水线:造词、截图、带货、拆台、再带货。
拆台不是良心发现,是二次收割,同一拨人先卖羽绒服再卖针织衫,左右都是赚。
读者以为自己在学干货,其实是在帮别人清库存。
天气预报写的20℃是百叶箱里的空气温度,箱子放在草地一米五高,四面通风,没有太阳直射。
你站在水泥路边,头顶晒、身边烤、脚下烘,体感早飙到25℃以上。

再穿一件“6℃”的羽绒服,后背出汗,棉T恤一湿,风一吹,体感瞬间掉到10℃以下。
冷热交替,鼻涕先流,药片跟上,药厂也完成一次闭环。
从头到尾,没人告诉你“26”在哪儿测的,怎么测的,误差多少,因为说出来就没人买了。
真正稳的办法是摸后颈,后颈干且温,今天就穿这么多;后颈潮且凉,加一件薄开衫;后颈烫且湿,脱一层,换干衣。
土办法没有流量,却省掉898块。
土办法不截图,不转发,却能让你在风里不抖、太阳下不闷。
数字可以骗你,后颈不会,它跟着你的血管走,血管连着心脏,心脏不识字,只认冷热。
今天穿啥,后颈说了算,还是算数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