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百人同时打卡,真相曝光后网友笑翻,原来是这样!

两三百人同时打卡,真相曝光后网友笑翻,原来是这样!"/

哈哈,这个标题非常有画面感和戏剧性!两三百人同时打卡,通常意味着某种活动、打卡点人潮涌动,但“看到真相后,网友都被气笑了”则暗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而且这个反转足够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这种场景可能有很多种“真相”:
1. "地点是摆拍的:" 最常见的“真相”之一。也许照片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大部分人是演员或者通过某种方式合成的,根本不是真实同时打卡。 2. "打卡本身是噱头:" 比如为了某个营销活动、挑战或者博眼球而组织起来的,实际参与人数被夸大,或者打卡物品/地点本身没什么意义。 3. "“同时”被“制造”出来:" 可能是利用了某种技术手段(比如灯光、延时摄影后期处理)或者通过协调让排队的人看起来像同时完成了某个动作,但实际上有先后。 4. "照片被恶搞修改了:" 有人故意把照片P图,比如加入了搞笑的元素,或者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照片拼凑在一起,导致“真相”令人发笑。 5. "地点名不副实:" 打卡的地方可能名字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环境破败、内容无聊,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角落被强行赋予意义。
"网友们“气笑了”的原因,通常是因为:"
"被欺骗感:"

相关内容:

综合:上观新闻、央视网、网友评论等

这几天,上海BFC一朵巨型玫瑰装置

成为外滩的热门打卡点

为了在最佳角度和这朵玫瑰拍一张合影

人们甚至不惜排队一小时以上

不过,你以为的玫瑰花

是这样的

到了现场

却往往是这样的

记者近日来到巨型玫瑰所在的BFC外滩金融中心。成为网红的巨型玫瑰,则位于BFC南座5楼露台。

进入BFC南座后记者发现,慕名而来的游客非常多,门口保安几乎每隔几分钟就需要一次新进来的人“玫瑰在哪儿”的问题,二楼电梯口还一度排起了长队。

记者抵达五楼露台时,这里的拍照打卡者已有两三百人,有人站在玫瑰装置前拍照,也有人在露台更靠近黄浦江处拍摄上海夜景。

不过,照片上看起来很巨型的玫瑰装置真身,实物不过约两人多高。因为装置本身位于建筑5楼,借用这一高度后作为前景,玫瑰在陆家嘴的高楼背景前才显得很“巨型”。

站在玫瑰装置前

和同伴从南京路步行街

步行20多分钟过来的小黎难掩失望:

“这玫瑰看着不大呀

我走了这么久就为了这个?!”

另一位和闺蜜视频电话的游客

则将镜头对准了玫瑰,说:

“你看见那朵玫瑰了吗?

其实它一点都不大……”

更多游客选择

走过路过不错过

开开心心地与玫瑰装置拍起了合影

络绎不绝的打卡人群,也为BFC商厦导入了大量潜在消费者。参观完玫瑰装置,所有游客只能先乘电梯下到4楼,然后再乘自动扶梯一层一层下楼,游客在商场内的逗留时间无形中被延长,有人会直接留下用餐。难怪有人评价:“创意无价!这次BFC简直赢麻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武康大楼

最近,许多人在社交平台

刷到“武康路的郁金香开了”

然后纷纷去打卡

结果……

你以为的郁金香

实际上的郁金香

网友们觉得好笑又无奈

在评论区留言:

“下载反诈app吧“

严格意义上,这也不能算“诈骗”

在武康路么?在‍

是郁金香么?是

开了么?开了

只不过巧妙地用“借位”的方法

隐藏了一个关键信息

它只开了一盆而不是一片

于是照片变“照骗”‍

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打卡

甚至为此不惜长时间排队等候?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李黎分析认为,打卡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在人际交流上的安全感,表现为从众心理。人是社群生物,在群体中如果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与其他人不同,会产生焦虑和孤独感,从众是一种比较方便的选择,因此“别人打卡我也打卡”;

其次,打卡满足了人们在自我人设上提升的需求,去到一个网红餐厅、酒店或景点,通常也对应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时间自由度,炫到朋友圈后可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和羡慕,实现心理满足。

来源: FM93交通之声

发布于 2025-09-22 15:13
收藏
1
上一篇:跟了3次团才领悟,旅行必备“这6样”神器,关键时刻助你无忧出行 下一篇:上海外滩BFC商场重开在即!虹口紧急公告,今起至31日盛大促销狂欢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