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要出门,你是不是早把酒店一次性用品列进了必带清单?可老话讲“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这看似方便的“一次性”,说不定藏着让你旅途中闹肚子的隐患。

酒店里的一次性牙刷,包装挺新,刷毛却硬得像刚割的草,刷两下牙龈就泛血点;一次性拖鞋的塑料味冲得鼻子疼,穿久了脚腕发红发痒——这些“一次性”,是商家为省成本的“将就”,根本不是为你的健康。

去年朋友住小酒店,用了没消毒的一次性梳子,头上长了红疙瘩,医生说,梳子齿缝里的真菌,比马桶圈还脏。这些看不见的病菌,正顺着皮肤、口腔往身体里钻。

上次去海边,我住的酒店卫生间里的一次性毛巾,摸起来潮乎乎的,像没晒干的抹布。问前台,人家说“都是新的”,可凑近闻,还有股怪味——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用了。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些小酒店的一次性用品,一块钱能买十包。更过分的是,有的商家把用过的剃须刀捡回来,洗一洗再装回包装——这些“假一次性”,比不用还危险。

现在我出门,先翻一次性用品的包装:有没有生产厂家?有没有卫生许可证?要是只有“一次性”几个字,肯定不用。打开闻一闻,有刺鼻味的,赶紧扔。

其实,真正管用的不是酒店的“一次性”,而是自己带的“小宝贝”:消毒湿巾擦一遍门把手、电梯按钮,比酒店的“清洁”管用;自带的电动牙刷,刷毛软得像棉花,刷完嘴里舒服得很。

古人出门带香囊、带手帕,不是迷信,是防病菌。现在我们带消毒湿巾、自带牙刷,是一样的道理——用科学的方法,把“防患于未然”做到实处。

有人说,出门带这么多东西麻烦,可比起旅途中闹肚子、长红疙瘩,这点麻烦算什么?真正的生活智慧,不是跟着别人买“网红一次性用品”,而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五一要出门,不妨把酒店的“一次性”换成自己的“必备品”:消毒湿巾、自带牙刷、折叠烧水壶……这些东西,虽然占点地方,可换来的是旅途中的安心。毕竟,旅行的意义,是看风景,不是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