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游记,乐清篇七 - 探秘东塔山环记之旅

温州游记,乐清篇七

這是一篇根據您提供的標題和地點所構思的温州遊記篇章:
"温州遊記:樂清篇七 東塔山環記"
繼歷經樂清市數處勝景,腳步漸感飽滿,心頭卻又充滿對未知地標的好奇。此次,我們將將目光投向樂清市中心,尋覓那座矗立了千年,見證了城池興衰的古老山巒——東塔山。此山,不僅是地理上的制高点,更是文化上的符號,故而,一場環山之旅,便如同一部徐徐展開的歷史長卷,引人入勝。
"拾級而上,步入歷史縱橫"
東塔山,古稱「白塔山」,因山頂原有白塔而得名。拾級而上的路徑,或平或陡,卻總能引導我們逐漸靠近山巔。沿途,古老的樹木綠蔭參天,為攀登增添幾分幽靜。風吹過樹梢,帶來遠處市井的喧囂,也送來山野的清新。偶有遊人結伴而行,談笑風生,為這歷

相关内容:

正午的日头攀上龙山脊线时,大家按时聚集。东塔公园入口处的石牌坊静立如初,"海滨邹鲁"四字被岁月磨得温润,青石板登山步道两侧的丹桂尚未吐蕊,倒是新栽的紫薇抽出细嫩枝条,与古银杏的虬枝在风中交错成荫。

沿东塔山公园西门外公路拾级而上,石阶两侧的松柏苍翠欲滴。行至半山腰,东塔已隐约可见——这座北宋熙宁年间建造(南宋迁建)的六面七级砖塔,高约18米,塔身斑驳的砖纹间留有“甲戌”“舍钱”等宋代题刻,塔刹铁莲瓣上栖着数只雨燕,振翅时惊落簌簌苔尘。塔南文峰寺的飞檐半掩于藤蔓间,寺前古井栏绳痕深陷,井水映着塔影,恍惚可见元代李孝光“海月四更移塔去”的诗意流淌。

转塔东侧山脊小径而行,青石板沁着露水,苔痕斑驳处嵌着前人刻下的“到此一游”。两边均是桔园,枝头青果坠地,被路人拾作晨露。约四十分钟,便见利缘亭,亭北侧分叉而出一条碎石路,六十度的黄泥坡布满前人踩出的凹痕,枯枝权作路标。攀着野杜鹃挪到半坡,汗珠砸落石阶溅起微尘,回望来路如褪色绿绸隐入林海。登顶时松风骤紧,红旗在鹰嘴岩猎猎翻卷——西望楼宇如积木错落,南瞰稻田露凝新绿,东眺乐清湾烟汽袅袅,海天相接处淡蓝光晕漫过天际。二十年荒坡今成野趣天梯,山风卷走喘息,只余城市脉搏与山野清气在胸腔共振。

翻越老鹰嘴约莫四十分钟后,包山岭头的古枫林正上演着光影魔术。十米高的枫树虬枝舒展,树皮皲裂处渗出琥珀色树脂,在午后阳光下凝成凝固的泪滴。岭头残存着明代挑夫歇脚的青石台,石板上竟留有浅浅车辙印,或许当年葛逢迁塔的木轮车,也曾在此碾过晨霜。倚栏远眺,西、南望可见乐清城区楼群鳞次栉比,北眺十八玍水库如翡翠嵌在群峰之间,山风送来隐约梵唱,惊觉脚下石阶竟与朱熹讲学的艺堂书塾遗址重合。

沿碎石小径下行至水飞谷,瀑布的轰鸣声渐次清晰。溯溪而上可见明代僧人开凿的引水渠,青苔覆盖的石板上留有舀水凹槽,某处石缝竟生着株野山参,须根垂落如帘。正午阳光穿透瀑布的水帘,幻化出七彩虹桥落在潭中乳白水雾上,恍若"溪水绕石如歌"的意境。谷底裸露的丹霞岩层赭红与墨绿相间,地质年轮在此具象为可触摸的史诗,崖壁间残存的宋代采石场遗迹,碎石断面泛着青灰色冷光。

行至十八玍水库时已近黄昏,碧波漾碎了最后一缕金晖,库尾芦苇丛中惊起白鹭,掠过水面时,惊散的碎金在暮色中织成流动的锦缎。沿北城路返程,民国骑楼的雕花木窗半启,某扇窗内飘出袅袅茶香,与山间渐起的松涛声交织成黄昏序曲。路过宋代古窑遗址时,天青色碎瓷在余晖中忽明忽暗,恍若当年窑工遗落的月光。

暮色四合时折返东塔公园,登山口处的电子屏显示今日已有193人完成环线。抬头仰望,东塔的剪影已浸入暮色,塔顶铁刹在最后一缕余晖中泛着冷光。山脚下的城市书房亮起暖黄灯光,玻璃幕墙上映出塔影与游人剪影的重叠。下山途中,晚风捎来断续的洞箫声,吹的是《梅花三弄》的调子,吹得满山竹影婆娑,东塔的影子在青石板上轻轻摇晃,与元代李孝光《东塔云烟》诗中的意境悄然重合。

发布于 2025-09-22 12:57
收藏
1
上一篇:浙江糊涂大揭秘!温州三大独特景点,速来宣传打卡 下一篇:温州游记,龙湾行二——探寻天柱寺神秘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