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麦香飘溢,端午蒲韵盎然,传统节日的诗意轮回

四月麦香飘溢,端午蒲韵盎然,传统节日的诗意轮回"/

这句话很有意思,它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具有时间标志的节日来指代特定的时节和习俗:
1. "四月乃是麦秋 (Sì yuè nǎi shì mài qiū)": "四月": 指农历四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5月。 "麦秋": 古人认为,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可以称为“秋”。虽然不是真正的秋天,但在四月,小麦等夏季作物成熟,所以称之为“麦秋”。这指的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特别是麦子的收获。
2. "端午却为蒲节 (Duānwǔ què wèi pú jié)": "端午": 指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五。 "蒲节": 指端午节也被称为“蒲节”。这是因为端午节有悬挂菖蒲、艾草的习俗,古人认为这些植物有驱邪避瘟的作用。“蒲”在这里指代菖蒲这种植物,以及由此引申的端午节习俗。
"总结:"
这句话的意思是:"农历四月是麦子成熟收获的“麦秋”时节,而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则因为悬挂菖蒲等习俗而被称为“蒲节”。"
它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时间(四月、端午),还揭示了这两个节日与当时农事(麦收)和特定植物

相关内容:


《幼学琼林》第一卷·岁时(三)

【原文】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号天中。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

【解释】四月份,麦子成熟,所以这个月被称为麦秋。端午节那天,人们会喝菖蒲酒,因此端午节也被叫做蒲节。六月初六,是天贶节。而五月五日,则被称为天中节。在端午节,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这是为了悼念因溺水而死的屈原。到了重阳节,人们会登上高山,插上茱萸,喝茱萸酒,这是模仿桓景避灾的故事。

在春秋两季的社日,每家每户都会杀猪宰鸡来祭祀土地公神,大家都争着喝那种据说可以治耳聋的酒。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渡河相会的日子,妇女们会在庭院里摆上香案,祭拜织女,希望自己能学到织布绣花的技巧。中秋节的夜晚,月光特别明亮,据说唐明皇曾在那晚梦游月宫。而在重阳节登龙山的时候,山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到了地上。

【读后感】读这节里这几段写节令的,就跟翻一本沾着烟火气又带着诗意的民俗画册似的,字里字外全是古人对时光的当回事儿和对日子的热乎劲儿。

“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就这么几个字,把时节和老规矩给串起来了。四月麦子熟了,偏叫“麦秋”,藏着种地人对收成的敬重;端午喝菖蒲酒,所以叫“蒲节”,透着古人用草木驱邪避晦气的机灵劲儿。大自然的规律和过日子的讲究,在这儿融成了一块儿。

再看“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节日因为有了传说,就显得更有分量了。龙舟在水里划得哗哗响,不光是怀念屈原,更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家国感情;重阳爬山的脚步里,不只是躲灾祸,更藏着盼着长命安康的心思。老习俗成了装感情的匣子,让每个节日都有了温度和深度。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这话里满是人间烟火味儿。社日这天杀鸡宰猪摆宴席,是种地人谢土地的情分,一杯“治聋酒”里,藏着街坊邻居凑一块儿热闹的实在;七夕姑娘们穿针乞巧,是盼着自己手艺好,一根绣花针上,挂着对好日子的念想。平常的日子,因为过节变得亮堂起来。

还有“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又给节令添了点浪漫和洒脱。中秋月亮亮亮的,唐明皇游月宫的事儿,让全家团圆的夜晚多了层缥缈的想象;龙山秋风呼呼吹,孟嘉帽子吹掉了还挺从容,让重阳登高有了点魏晋时候的风骨。这些传说和典故,让节日的意思越来越丰富。

这些文字,不只是记节令,更是古人过日子态度的样子——他们在大自然的变化里找着该有的讲究,在传说的积累里寄托感情,在平常日子里酿出诗意来。现在再读,还能感觉到那份对生活的热乎劲儿,好像千百年前的月亮、秋风、笑声,都透过字儿,轻轻敲着我们的心坎儿呢。感觉我们现在对节日的期盼就剩下假期了,关心的也好像是有几天假期,能去旅个游不,对节日的真正含义不太关注了。

发布于 2025-09-21 17:58
收藏
1
上一篇:四月春光里,踏青赏花正当时 下一篇:揭秘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何清明独树一帜,阳历与阴历的奇妙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