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荒漠”四个字,在浦东中部已经挂不住了。

以前祝桥、川沙、惠南的人想逛个像样的商场,得先盘算地铁几号线、开车堵不堵,最后多半还是认命去陆家嘴或者徐家汇。

现在倒好,川沙九六广场一开,宠物都能进商场撒欢,品牌首店排队比网红奶茶店还长,周末车位得靠抢。
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像煲汤,火候到了才香。16号线、18号线把航头镇拉进了“半小时通勤圈”,东方枢纽又把浦东机场和上海东站捆在一起,年客流奔着两亿人次去。
人流、物流、信息流像三条大河汇进来,商业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更妙的是,这波升级没把浦东中部变成“睡城2.0”。

金桥、张江的产业链外溢,把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直接空投过来——本科以上占八成,年薪三十万以上的快两成。
这些人白天在张江写代码,晚上在川沙撸串,周末带娃去新商场看展,生活半径被压缩到15分钟,职住平衡不再是规划书上的空话。
川沙的2035规划也很有意思,没搞“一刀切”的高楼森林,而是留了2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像给城市按了个暂停键。
国际会议、会展功能塞进去,产城融合就有了呼吸感。

祝桥、惠南被划进“九组团”,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的小脾气,有的偏产业,有的偏居住,像拼乐高一样拼出一个新浦东。
说到底,浦东中部的翻身仗打得漂亮,是因为它没急着“复制陆家嘴”,而是先解决“人为什么要留下来”的问题。
交通把人运进来,商业把人留下来,产业把人留下来创造价值,生态让人愿意长期住。
五年后,当东方枢纽全面运转,这里可能不再是“连接陆家嘴和临港的夹心层”,而是上海的新腰眼——扭一扭,整个城市都跟着活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