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七天,朋友圈刷屏的不是风景,是人海。
去年在丽江排队上厕所的狼狈照片还在手机里,今年谁再去热门景点,谁就是自愿交智商税。

作者甩出五个冷门地点,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算准了读者的心理:要便宜、要清净、还要能拍出“别人没去过”的优越感。

云南建水古城的128口古井被拎出来,是因为“井水点豆腐”这个细节够新鲜,五毛钱一块的价格又能戳中城市人“被宰怕”的神经。

作者知道,读者要的不是风景,是“我花得比你值”。

浙江松阳的杨家堂村被点名,是因为高铁即将开通的消息已经传开。

作者提前半年放风,就是赌读者会抢在高铁通车前“打卡”,等明年票价涨了三成,他就可以写“当年劝你去你不听”。

广西靖西通灵大峡谷的越南卷粉三块钱一份,是把“边境物价低”做成卖点,顺带暗示“再不去就涨价”,逼你立刻订票。

四川丹巴的甲居藏寨把“丰收节”时间卡在十月中旬,是因为国庆假期结束后,机票酒店价格跳水,作者用“还能赶上节日”给你台阶下,让你觉得错峰出行是聪明选择。

甘肃扎尕那的“游客量涨四成”数据,是作者故意放的风,他知道读者最怕“错过”,用“抓紧”两个字就能让人连夜下单。

全文没提一句“网红”,却处处踩着网红套路:用“五毛钱豆腐”“三块钱卷粉”制造价格反差,用“高铁未通”“游客四成”制造紧迫感,用“老板娘酥油茶”“藏民牛肉干”制造人情味。

作者真正想说的是:你们不是讨厌人多,只是讨厌自己不是第一个发定位的人。

明年国庆,你是继续挤破头去拍人山人海,还是提前三个月锁死这些小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