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欲恢复徽州旧名,引燃争议,张家界、合肥、石家庄、枣庄、驻马店如何自处?

黄山欲恢复徽州旧名,引燃争议,张家界、合肥、石家庄、枣庄、驻马店如何自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它基于一个核心点:"黄山的地名与其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徽州)的联系,是否比其他几个城市与其当前地名的联系更紧密、更值得恢复。"
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1. "黄山 vs. 徽州:" "联系:" 黄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徽州府管辖,是徽文化的核心载体。黄山作为地理标志,其文化内涵与“徽州”紧密相连。恢复原名,对于强调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和旅游吸引力,可能有很强的理由。 "现状:" 黄山作为“黄山”这个名字已经非常成功,享誉世界。改名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必要性。
2. "张家界:" "联系:" 张家界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闻名于世,这是其最核心的地理标识。“张家界”这个名字直接来源于当地的“张家界”地名,并代表了这种独特的景观。 "尴尬:" 张家界的地名与“张”姓或某个具体村庄历史的关系不大,而是直接指代其地理特征。如果用历史沿革(如“大庸”),则知名度远不如现在。恢复原名似乎缺乏足够的理由,反而可能失去其独特的地理识别度。
3. "合肥:" "联系:" 合肥历史悠久,曾是庐州府治所。历史上可能有更早或更著名的

相关内容: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建议黄山市“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成为新闻热点。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是徽商的发祥地,“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这样一个古朴厚重的地名被废弃不用,由一座山名代替,确实有点遗憾。

如同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最高层次的竞争力是软实力,核心即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市民的集体思想内核。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陆续被改为新名字。

然而有些改名,遭遇人们的误解甚至嫌弃、嘲讽,被吐槽“新不如旧”。


张家界

说起张家界,大家都知道它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


其实,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张家界一带属于黔中郡。这是湖南省境内第一个行政区,比省会长沙还早。

明朝时,将张家界一带改称为大庸县,隶属澧州。至今还有大庸府城遗迹。

1988年,成立地级市大庸。

1994年,大庸市改名为张家界市,下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

张家界属于湘西,自古多民族杂居,土家族、苗族文化特色典型。

而且,永定、武陵、慈利、桑植等地名,均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化历史。

“大庸”改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拥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因旅游建市,将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地名改名。然而一个面积广阔的地级市,绝不止一座山、一个森林公园能包涵的。

这一点,与“黄山”类似。

合肥

此地古时是淮夷之地。在商代称虎方,西周时称夷虎。

那么“合肥”之名怎么来的?

当地有东淝河与南淝河,古代称为淝水。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淝水之战”。

宋代李纲的《喜迁莺•晋师胜淝上》中有“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的诗句,即指此事件。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记载:“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淝”。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夏季,逢南方大暴雨,东淝河与南淝河就自然汇通,因而称为“合淝”。

由于“淝”字与“肥”相通,因而“合淝”也可以写为“合肥”,并且成为地名。

秦朝时,在此地设置合肥县,属九江郡。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这是说,合肥具有优越的水陆交通优势,当时已是商业都会之一。

隋朝至明清时期,此地一直是庐州府的治所,因而又称“庐州”、“庐阳”。



此地自古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誉。

庐州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在很多方面长期处于江淮地区的重要地位。

1949年1月,合肥县和平解放,2月设合肥市。1952年成为安徽省会。



合肥与庐州,哪个名字更好呢?显然庐州更有文化韵味。

社会上很早就流行一个地名谜语—两个胖子抱在一起。答案就是合肥。

石家庄

做为地名,“庄”一般指庄园、村庄。

中国最大的庄是哪个?石家庄!

因为它是省会城市,是级别最高的“庄”了。


石家庄村是河北省会石家庄老城区的起源地之一。

清光绪四年的《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

清朝末年时,全村约200户人家、600人左右,仍然是个没名气的弹丸小村。

民国时期,石家庄村隶属直隶省获鹿县。

1925年,在近代城市建制酝酿创立的背景下,民国政府批准直隶省属11个城镇实行市自治制。

但由于石家庄村及周围的人口稀少,于是获鹿县将附近的休门村、栗村合并,使人口达到3万多人。从石家庄与休门的村名中各取一个字,新建“石门市”。

194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门,12月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1968年,河北省会从保定迁至石家庄市。



从规模上看,目前石家庄市下辖8个区、1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446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一千多万人,是个标准的大城市。

从地位上说,石家庄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

而且,它是中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国家首批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卫星导航产业基地等。

顶着这么多耀眼光环的重要城市,却叫石家庄,确实有点尴尬。

石家庄曾属常山郡、安平郡、巨鹿郡、中山国等。这里是三国猛将赵云(赵子龙)的故乡,“常山赵子龙”名震天下。



因而有人调侃,如果说成“我乃石家庄赵子龙”就没有了气势,还不如将石家庄市改名为常山市。

枣庄

说到枣庄,很多人觉得陌生。

但说起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很多人就知道。它们都在枣庄。

枣庄,在唐宋时就形成村落,因寸头有一片枣林而得名。

枣庄有煤矿。明朝初年,朝廷允许民间开矿,“乡民开山取石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



此地在历史上更出名的地名则是“兰陵”、“琅琊”。

据说古时当地周围的高地上开满兰花。

孔子认为“兰为王者香”,象征君子圣贤的优雅崇高的品德。“陵”指高地,引申为"乐土"。

于是,据传楚国大夫、文学家屈原命名此地为“兰陵”。

春秋时,鲁国在此地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设兰陵县,儒学大师荀子曾经两任楚兰陵令长达约20年。

兰陵的酿酒业悠久。诗仙李白曾写有《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包括"隆礼重法"的荀子文化、美酒文化、名门望族萧氏宗族寻根文化等。

《兰陵王入阵曲》、兰陵公主、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等,久负盛名。

现今枣庄市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属于兰陵管辖。

而且,现今枣庄市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属于琅琊管辖。

自西汉时,就开始设置有琅琊郡、琅琊国、琅琊王。一直延续到唐代还有琅琊王。

至今仍有古琅琊国文化遗迹。

胡歌等人主演的热播剧《琅琊榜》,更使琅琊增添了丰富内涵。



1958年,峄县机关迁至枣庄镇。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枣庄市改为地级省直辖市。

目前枣庄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下辖5个区、1个县级市。

而且它是山东省重要的现代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新兴科技创新基地,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叫“兰陵”或“琅琊”不香吗?

驻马店

这里特产是马吗?这个真没有。倒是此地的“夏南牛”是国内第一个肉牛培育品种。

这里曾经驻扎过很多马匹?是的。

明朝时,这里尚是个古镇。宪宗成化年间,崇简王朱见泽就封汝宁,在此地建庄并设驿站。

由于此地交通便利,因而成为过往驿差、商贾的驻马投宿之地。



“驻马店”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初见于明代。

其实这里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悠久厚重,人文荟萃。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创世纪活动的核心区域,有伏羲画卦亭,也是轩辕黄帝夫人嫘祖、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秦丞相李斯、梁祝的家乡。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此地人才占六位。

这里也是蔡氏、金氏、江氏宗族的故里。

这里是西周蔡国故城,是战国时期的兵器制造中心。

1965年7月,设立驻马店专区,专员公署驻驻马店镇。

2000年6月,驻马店地区撤销,设立地级驻马店市。



目前,驻马店市下辖1区9县,以及1个省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总面积15083平方千米,总人口922.76万人。

这里地理便利,承东启西,贯南通北,还有长江、淮河流域的河运,交通条件优越。

驻马店市处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温和湿润,拥有十几个森林公园。

这样的一个地方,竟然叫驻马店。

在历史上,这里长期受汝宁府、蔡州所辖,因而驻马店市的别名是汝宁、蔡州。那么叫汝宁、蔡州不好吗?

地名作为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及传承、弘扬

地名,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个地名的演变、定名,自然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原因。

如果草率地恢复古名,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需要慎重考虑。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好的地名,不但可以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提升市民的自豪感,还可以促进旅游、投资、商贸经济及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湖北省的荆沙改名荆州、襄樊改名襄阳等,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在城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有的城市历史文化深厚,信手拈来典故。有的城市拼命在古籍里寻章摘句,给自己贴金。

有的地方争抢名人故里的标签,甚至连西门庆、潘金莲也不放过。

然而,也有的地方却对本地的历史文化不够重视,白白浪费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及传承、弘扬,这是彰显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一个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何看网友建议徽州一府六县##历史冷知识#

发布于 2025-09-20 15:11
收藏
1
上一篇:赤峰市旅游攻略,揭秘二十个必游好玩的景点 下一篇:老子县夜郎市,地名“改命”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