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揭秘,拿破仑传奇生涯的隐秘篇章

西坡揭秘,拿破仑传奇生涯的隐秘篇章"/

西坡(Cipowicz)是一位著名的波兰历史学家,他特别专注于研究拿破仑·波拿巴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西坡对拿破仑的研究深入而广泛,他通过详细分析历史文献和档案,揭示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影响。
拿破仑·波拿巴是一位法国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拿破仑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后来在法国陆军中服役,并逐渐崭露头角。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军事指挥官。拿破仑在意大利和埃及的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使他在法国国内声望大增。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成为法国的独裁者。1804年,他加冕为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位期间,对法国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法律、教育、军事和行政等方面。他的改革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还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扩张了法国的领土,控制了欧洲的大片地区。他在1805年和1807年的战争中击败了奥地利和俄国,并在1809年的战争中击败了奥地利。然而,拿破仑的战争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1812年,他入侵俄罗斯,但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1814年,他被欧洲联军击败,被迫退位。
1815年,拿破仑试图东山再起,但最终在滑

相关内容:

为什么把蛋糕跟“拿破仑”纠缠一气,是因为拿破仑发明的还是钟爱的?



拿破仑(旧时译作拿破轮)这个名字,清季刚传入中土后,大多数人对此一头雾水。

传,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主考官为了迎合老佛爷新政,特地在试卷中加了一道策论——《项羽拿破轮论》。这下可为难了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生。有个考生在试卷上写道:“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乎?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好嘛,他竟然把拿破仑理解成“拿着-破旧-车轮”了。

现在我们不再大惊小怪了。走进西饼店,高声叫唤:“给我来两块拿破仑!”想必没有人会回头盯着你看,也不会有营业员一脸茫然。

至于为什么把蛋糕跟“拿破仑”纠缠一气,是因为拿破仑发明的还是钟爱的?都不是。一个有趣的掌故说,十七世纪巴黎有个蛋糕师傅跟人打赌:要做一个一百层的蛋糕。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可惜,那个师傅最终只做了三十几层就做不下去了。想到拿破仑以个子矮而闻名,人们就把那只仅仅达到计划三分之一高的蛋糕,戏称为“拿破仑”。

事实上,法国人并不把“拿破仑”念成Napoleon,而是叫作Mille-feuille,意思是一千层酥皮。一般,正宗的法式“拿破仑”不过是多安排几层酥皮,上面撒些糖霜,中间再夹几层奶油(或果酱,或巧克力,或水果,或坚果)而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只“拿破仑”,由两个蛋糕师创造的记录:酥皮达2048层。

如果光是搞成千层酥皮的程度,相信中式糕点未必卖账,问题是,中式糕点胜在蒸煮功夫,就烘焙技巧而言,确实不如西式糕点,尤其在“夹心”的设计上,西式糕点师总体略胜一筹。

我始终觉得,中式糕点和西式糕点,各有巧妙,不分轩轾。但论及众口一词地说好吃,还推“拿破仑”为最。酥皮的松脆和奶油的滑润交互,成就了“拿破仑”妙不可言、丰富多采、广大亲切的口感。

“拿破仑”是一种“自私”“小气”的甜品。当着众人的面,除慷慨解囊、光被四表外,你也尽可从容独食。那么,是否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呢?不必!——“拿破仑”天生易碎,断无分享之理。正是碍了这个因素,“拿”着要“破”,难免被“扔”(仑)的“拿破仑”,倘若出现在庄重、优雅的场合,就好比遭遇了“滑铁卢”,并不见妙。(西坡)

发布于 2025-09-20 11:43
收藏
1
上一篇:拿破仑蛋糕是拿破仑发现的?孩子你醒醒!揭秘历史真相! 下一篇:他时隔6年再现神作,作品太有腔调,惊艳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