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萧山南边的大山里,藏有一个历经千年历史的楼塔古镇,说出来可能很多杭州人都没听过,外地游客更不用说,不过这个地方真的值得一看。这里没有花里胡哨的商业化,来这里可以实实在在的体验这份宁静。

来这里也挺方便,自己开车过来,可以搜索“楼塔古镇”。在这附近,洲口路118号有个免费停车场。并且旁边也很阴凉,有许多大树可以遮住阳光,停好车,走几步就可以来到古镇。如果不是开车过来,选择坐地铁也方便。乘坐2号线到朝阳站,再转728路公交车。公交车一路会穿过23个村子,可以看见沿途的竹林和稻田,45分钟左右可以来到古镇门口楼盘。这条公交设置线路还挺实用,把萧山城里和楼塔直接相连接了。中间经过不少乡镇,风景美丽,像河上镇、戴村镇这些地方。

进了古镇里面,路也挺好认。以洲口桥为中心,上街、下街、横街像个“川”字一样铺开,还有三十多条小巷子穿插在里面,跟毛细血管似的。有意思的是,青石板路下面藏着唐朝时候修的排水渠,下雨天雨水顺着石板缝流进楼塔溪,走在路上能看见“流水绕着街走,人像在画里逛”的样子,特别有江南味儿。

要说这古镇的历史,可有年头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吴越王钱镠还在这儿劈过石头试地基,留下个“钱王试斧”的传说,虽然遗迹在1950年代没了,但洲口溪旁边的旗会岗,还能让人想起那时候的事儿。后来有个叫楼晋的人,看中这儿山清水秀,就在洲口溪南边建了房子定居,慢慢形成了村子,之后又变成了集镇,一开始叫“楼家塔”,后来简称“楼塔”。从那以后,楼塔就成了浙东和浙西之间的要道,萧富古道从镇上穿过,到了明清时期,直街上全是商铺,米店、银匠铺、药堂一家挨一家,最热闹的时候有6家药店,能想出来当时多兴旺。

镇上的洲口桥也很有故事,这座五孔石桥建了十年才好,1925年刚建成的时候赶上山洪,周围的木桥全冲毁了,就它好好地立在那儿。现在桥身上还刻着“洲口锁钥”四个字,能看出来以前这儿是交通要道。虽然桥旁边的古码头现在不用来通航了,但石阶上还留着缆绳勒过的印子,仿佛能看见以前竹筏顺着溪往下走,运货又载人的热闹场景。

到了近代,交通变了,但古镇的老样子没怎么变。20世纪初,楼塔人凑钱修了公路,代替了以前的古道,还特意绕开了古镇核心区,所以现在开车走楼佳线、雪环线,两边是竹海和茶园,看着窗外的景色,都有点像穿越回过去的感觉。

现在的楼塔古镇,既有老味道,也有新生活。核心区0.5平方公里的地方,有一百多处明清时候的老建筑,中祠堂的木雕牛腿、下祠堂的砖雕门楼,还有楼英纪念馆的民国三合院,凑成了萧山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李可染画院楼塔艺术中心也在这儿,白墙黛瓦跟古镇特别搭,玻璃幕墙上能看见老房子飞檐翘角的影子,传统和现代混在一起,一点不别扭。

出了古镇核心区,又是另一种样子。老街外面的洲口路两边,好又多超市、益禾堂奶茶店,还有本地土菜馆挤在一块儿。周末傍晚的时候,能看见家长带孩子在篮球场打球,图书馆里有小孩捧着手机看书,古镇的安静和现代生活的热闹,在这儿融合得特别自然。
等到晚上,古镇更有味道。横街两边的灯笼一个个亮起来,美院团队设计的“欢燕”彩绘,在夜里朦朦胧胧的很好看。洲口溪旁边的露营基地飘着烤肉香,对岸的“无它心舍”民宿亮起暖黄色的灯,灯光映在水里,晃来晃去的特别惬意。

要是拿楼塔和别的古镇比,比如百公里外的梅城古镇,就能看出不一样来。梅城也是个没怎么过度开发的古镇,但去那儿没那么方便——自驾要1.5小时,还得穿过富春江上的山,也没有直达公交,所以去的大多是喜欢深度游的人。2024年梅城有300万人次游客,虽然比不上乌镇,但已经有成熟的文旅产业链了,严州古城墙、三江口夜景,还有不算太商业化的水门街,是另一种江南风格。
楼塔和梅城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交通带来的。楼塔因为公交方便,来的大多是杭州本地人,周末抽半天一天来短途游;梅城因为主要靠自驾,游客更多是长三角其他城市来的。这就像硬币的两面,楼塔的清静,正因为交通刚好方便又不扎堆;梅城的韵味,反而藏在稍微绕一点的路里。
其实逛楼塔的时候,走在青石板路上,听着洲口溪的流水声,想着钱镠试斧、楼晋定居的故事,会发现交通不只是用来“到地方”的,还能帮我们看懂这个古镇。以前是交通让楼塔成了要道,慢慢发展起来;现在也是交通,让我们能方便地找到这儿,同时又没打破古镇的安静。在到处都是高速路的现在,楼塔古镇就像个“宝藏地”,凭着方便又不喧嚣的交通,保留着能摸得着历史、能跟山水对话的江南味儿。就像洲口桥头的对联写的:“四围山色九曲溪,半是仙源半是城”——在这儿,交通既是连起过去和现在的纽带,也是守护这份诗意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