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在朋友家厨房,喝着茶,听着他们聊起这种“如果你能选邻居家最好的那块地给自己家装进去,会挑哪块”的脑洞话题。话说回来,中国要是能让14个邻国里任何一个“自带土地和资源”加入,最后会挑谁?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还是安静地选个如缅甸这样的“低调小邻居”?所谓“邻里相见,分外眼红”,但真正选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

别急,咱们先捋一遍这些邻国的面貌。中国身边绕着一圈,足足14个:从朝鲜那头起,顺着地图反时针挨个过去,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然后是缅甸、老挝,最后绕到越南。每个名字说起来都有点故事,有的像俄罗斯——地大物博、白桦林多得让人眼花,有的却只是小块头,比如不丹和尼泊尔,一眨眼就能跨过去那种。
这些邻国跟中国的关系,远的不说,光是历史缘分就有不少。蒙古老早就是当年大元帝国的草原老大哥,哈萨克斯坦和几个中亚国家在老地图里也留过中国王朝的痕迹。缅甸北部、越南北边,这些地方很多老辈子还能说几句家乡话。平心而论,历史上这趟“合家欢”可没少闹腾。

不过,真让你挑一个“并入中国”,得想清楚——不是走感情路线,拼的还是现实里的“实惠”。中国现在最麻烦的事,归根到底,是地缘和资源。你别看地图上中国像条卧龙,其实绕不过去的坎儿清清楚楚摆着:最头痛就是没有自己的印度洋出海口——做生意,进口石油,都是绕着马六甲那道“瓶颈”在转。每年从中东、非洲运回来的油气,几乎都得从这儿经过,谁天生能在印度洋插个脚进港口,那就天赋异禀了。
所以你要真想一箭双雕,这邻国里最上心的还真不是蒙古,也不是那些资源不明不白的小国,得往印度洋方向挪。这样一算,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三选一。当然,你要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甚至越南也有不少优点,不过没那个决绝的“给中国通海口”之功,始终是差点意思。

先说印度。咱中国人对印度,大都带点复杂感情。地大、人口翻天覆地,说实话就算全边境都划给中国,光是那一群欢乐得不得了、全国上下能说八百种语言的老百姓,也能把咱忙得脚打后脑勺。况且管理起来真让人头晕,说不定哪天管着管着自己先被分裂了半截。
巴基斯坦,跟中国关系老铁是老铁,可人口也有两亿。别小看这数字,二十年前中国的西南城市都能看到巴基斯坦留学生溜大街,互相之间还好打交道。但真拢在一块儿,人多条理杂,信仰、风俗、语言那一大堆,捏合起来颇费一番力气。虽然心态上熟络,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给锅里加点佐料那么随手。
于是,很多人一想,就转向缅甸。地理位置好得很,正对着孟加拉湾,再往南靠近“安达曼海”,比起走马六甲那点水道,从这里架设铁路、高速公路直接进出口,省力又省钱。更别说,缅甸的人口比前两位邻居少,而且不少少数民族原本在中国西南的大家族里就是远亲——别问哪个村头能打听出来,这种亲缘在滇西、黔南还能找到亲戚踏门访友的。
缅甸的资源仍然丰富,有玉石、木材、锡矿和各种石油天然气外加林木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边贸还热闹非凡。要说缅甸民族杂,没错,但它跟中国西南的多民族杂糅感几乎一脉相承。其实好多中国云南当地人,视野里缅甸不过是“远一点的老宅基地”。再加上历史上明朝一直到清朝,云南“永昌府”都能跑马遣使进缅甸,曾经一度缅甸北部归云南布政使安排——这不是随口胡说,那些边关老街子,现在还留着两百年前的汉字木牌坊。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心思。有人就琢磨,俄罗斯不好吗?面积广得让人心疼,从北极到黑海,从太平洋一直横扫到波罗的海。不少咱们东北的爷爷辈还念念不忘,整个西伯利亚要是都“并了过来”,以后中国孩子唱歌估计都得多几句“白桦林上的雪花飘,伏特加喝到天明”。俄罗斯资源是真的多,油、气、金属、林木、淡水,都能说排世界前几。拿下俄罗斯,不光资源到手,还是直接连接欧洲大市场,走一条班列就能拉货到德国。
但俄罗斯这个选项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消化”难度太大。你想想,面积全球老大,人口却还不如广东省多。文化、信仰、语言、政治传统,跟中国之间的“化学反应”恐怕短期内还不能期望太多。别说一夜间合并,光是让新老两拨人在一个食堂里吃饭,就得磨合十年八年。你看看上一世纪苏联解体后中亚那一圈人的故事,就知道不是资源越多越好,关键是心气儿要对路。
哈萨克斯坦呢?表面看像俄罗斯的“缩小版”,地大人稀,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都有,草原开阔,粮食也不愁。它还有一好处,宗教信仰和中国西部穆斯林地区交集不少,民族融合过程不算太生硬。历史上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一路就经哈萨克草原,到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早跟中国有一腿。现在从新疆喀什走到哈萨克斯坦也就一个边检的距离。一旦“并了过来”,中国铁路能直接铺到里海,货轮连着阿塞拜疆和伊朗,想想都方便。
可惜,哈萨克离印度洋还是差一点。你要想彻底掌控全球能源和物流,要么“打”出一条新路出来(那是兵法轶事),要么靠缅甸贴身开口,这才是稳稳当当。现在中国和哈萨克的经贸往来本就密切,鲜果、牛羊、粮食走跨境公路,已成常态,但这种联系给中国的“欧洲出口”多了条高速公路,却没给“印度洋下水道”开闸放水。
其实站在普通中国人的角度,大家议论时心里的算盘也挺朴实。毕竟,邻居再好,能给自己家里带来长久点的实惠才行。缅甸虽说名气没前面几个大,但它那个出海口,够中国省下无数绕道工夫。再说,跟那边的民族融合度高,跟熟人打交道心里也踏实。
当然啦,如果世界真能让人“挑地块入户”,咱还说不定哪天能“包圆儿”澳大利亚当旅游后花园,可惜现实里脚下的土地,都是汗水和历史琢磨出来的。其实,人的选择也总有点宿命:你以为在选邻居,其实是在挑选未来跟谁一起作伴,谁能帮你分担风浪。
最后一杯茶下肚,我还是想问一句:若是真有这一天,你会选哪个?是图大求快,还是宁愿慢火细炖?不知道我们的后辈,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一边“做梦”,一边细数着脚下的土地,说起那些曾经的邻居、好友、远亲,谁最适合成为一家人——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