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事儿,你说是省还是地区,都能吵起来。最近看两岸相关的文章,不少作者都用“中国台湾省”这个说法。可我总觉得吧,好像有点不对劲——要真说得清楚,台湾地区其实不只有台湾省。福建、广东、海南也各自“搭上了边”,里面故事挺绕,不是一句“中国台湾省”就能搪塞过去。

先从清朝说起,那会儿台湾还只是福建省下的一个“府”,相当于咱一个区。后来到了清光绪年间,1885,台湾升格成省,这才算有了自己的“身份”。但才过十年,甲午一仗,1895,日本人把这“省份”连地带人一锅端。那年月台湾顺理成章地成了日本殖民地,岛上的人,过的什么日子?我时常想象那些老台湾——是不是见到井盖上写着汉字就要躲着些。四十多年里,天和地都变了样,很多人在外头只听说台湾,不知道岛上的土是不是还长得出稻谷。
转眼到1945,抗战胜利,岛回到了中国掌管。恢复台湾省建制时候设了个省行政长官公署。你要是问岛上老一辈,当年省政府在台北时的样子,估计还有人能掰扯出点门道。但那年头不安生,局势一转,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也把省政府和自己全家搬到了台北。很多人以为这是“最后一站”,可惜现实不听安排。他们怕解放军打过来,1950年代,省政府跟着搬走,一部分去了台中雾峰,一部分搬去南投中兴新村。听南投当地老人说,那时候村里骤然多了外地人,吃食、乡音,都搅成了一锅杂烩。

那几年岛上的权力盘分得挺复杂。大城市成长快,能量大,不久台北和高雄先后“升格”为直辖市。时间推到十几年前,又有台北县、台中县、台南、高雄县这些地方陆续升成了直辖市。现在如果你翻地图,台湾省只剩三市十一县。面积还是占七成多,可人口一下缩水,只剩不到一半。省名还在,骨架早瘦得不像当年。很多台湾人自己都说,“我们这‘省’啊,就是名义上的了。”
但台湾“地区”这说法,也不是只指台湾岛。福建,你熟悉吗?我们普遍脑子里福建=厦门、福州,其实呢,福建在两岸,分成了“两个省”。1949年,解放战争打得紧张,国民党军队一路撤退。当时福建省政府干脆从福州搬货到海岛——金门、连江。一下子,福建成了大海上的“漂浮省份”,两岸各自控制了不同地盘。台湾这边实际抓的福建省只有金门、连江两县,地方小得可怜,人口也才十五万上下。金门岛上的老兵据说有句玩笑话:“我们是福建人,只有福建的这一块。”时间再往后,1998年之后,台湾当局把“省”彻底虚级化,意思就是一纸空文,没实权。连省主席最后都没人派了,省政府也“消失在预算里”。只剩名字,一切归零,像是家族老传家谱,没人再诵读。

其实除了福建,台湾地区还管着点广东、海南的小地方。东沙群岛,那个叫“东沙岛”的地方,实际上隶属广东汕尾。别小看它,一圈环礁、三三个小岛,四面海水拍着,常年没什么常住居民。也不设行政区,连邮筒都没几个。岛上一派寂静,说是渔民偶尔靠岸歇脚,更多是台军定期换岗,像远洋上的哨兵。
南海往更远走一点,还有两个名字——太平岛和中洲礁。都是海南省三沙市管着的。太平岛你要是在地图上找,可能得仔细凑近看,才发现那块巴掌大的土地东长西窄。那儿建了个军用机场,不大,一次能停两架运输机。台湾这边每两个月去一趟,给岛上补给,也许是送水、送菜、送人休假。想想岛上的守军,他们每天望着南海蓝天,也许最想见的还是回家的信。一句闲话,岛上真没居民,连行政区也没设,有事归高雄市“统一管账”。至于中洲礁,更小了,十米见方,百来平方米,距离太平岛不过六公里。

讲到这儿,你大概已经绕晕。台湾地区这些“小小地方”,其实背后是满满的矛盾和故事。每块土地,归属和身份都经过层层变迁,有故事,也有误解。谁能想到,金门的老人也会因为两岸隔海,和福建祖宅只能对着遥望?太平岛上的军人半年见不到家,却挂念岛外世界的风云变幻。台湾省政府那些年搬迁,村里小孩看着一队队大人提着箱子,好奇地讨论:“是外头来的官吗?”
说到名字这事儿,到底是“省”还是“地区”,其实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这里边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分歧。很多名词,你在新闻里看着挺响亮,其实岛上的普通人说起自己的“家”,说的是某个路口、一家饭馆、或者山海那一角。政治归政治,地名归地名,生活却始终在流转。

或许几十年后,这些复杂的称呼会有新的答案。但人们在意的,到底是名义,还是回家的路?我们讨论的时候,有没有问过岛上人的感受?天南地北,名字和归属都变,日子却日日常常在继续。你呢?你会怎么称呼那些“分不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