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凡揭秘,西藏氆氇的历史渊源与传承之谜

廖东凡揭秘,西藏氆氇的历史渊源与传承之谜"/

关于西藏何时开始使用氆氇(Pula),目前学术界尚无完全统一的定论,但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以大致梳理出以下线索:
1. "早期迹象(可能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在西藏高原相对温暖的河谷地带,类似氆氇的粗毛织物可能很早就出现了,用于制作抵御寒冷的衣物。一些较早的遗址(如卡若遗址等,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了毛纺织品,但具体是否为现代意义上的氆氇,尚需更精细的考古分析确认。这些早期的毛织物相对简单。
2. "明确的证据和技术的成熟(约公元7世纪左右):" "松赞干布时期(约公元7世纪):" 这是西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并引入了吐蕃的官制、法律、文字(藏文)以及中原和天竺的文化技术。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将氆氇的"广泛应用和制造技术的显著发展"与松赞干布时期联系起来。 "文献记载:" 《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藏史文献中,描述了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服饰文化,提到了毛毡和类似氆氇的织物。这些织物不仅是日常用品,也

相关内容: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海拔高,天气冷,拉萨全年平均气温只有7.5摄氏度,藏北更是零下两度左右,穿的问题当然就显得更具体、更迫切了。雪域自古不产棉麻,又难以种桑养蚕,制服饰的材料,主要是毛皮和氆氇。

氆氇是用羊毛家织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缝制衣裤和藏袍、蓄帽、藏靴,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着。

20世纪60年代,我刚到西藏的那些年,看到从城镇到农村,从前藏到后藏,从林芝到昌都,男女老幼,都穿氆氇缝制的衣袍靴子,背氆氇包。牧人冬天穿羊皮,夏天穿氆氇。寺庙僧人的衣、僧裙、袈裟都是氆氇做的。听说过去的年代,贵族官员在节庆典和官场上,穿绸缎制作的官服,平时也穿氆氇衣袍。原西藏地方政府规定的官服,有一种叫“王子装”(杰鲁切),缝制的材料也多用氆氇和虹纹氆氇。一件好的氆氇藏袍,既耐穿,又好看,且轻柔保暖,可以穿好几代。父传子,子传孙、成了一家人引以骄傲的传家宝。所以藏族人常常称自己是“吃糌粑的人”“穿氆氇袍子的人”。

西藏什么时候有了氆氇?什么时候族人开始普遍穿氆氇?据我所知,至少在公元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以前,吐蕃藏人冬天穿皮,夏天穿毡。汉文古籍《唐会要》记载:“辫发毡裘,畜牧为业。”《新唐书·吐蕃传》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衣裘毡韦,以赭涂面为好。”

吐蕃时期,虽然没有氆氇织造方面的明确记载,不过我认为藏族羊毛非常丰富,手工业又相当发达,加上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早期形态的氆氇可能已经出现。《唐书·吐蕃传》上说,公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琼结的营帐里会见了藏王热巴巾,亲眼看到他“身披素褐,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根据《辞海》解释,“褐”是兽毛制成的粗糙毛巾。联系到松赞干布“自褫毡罽”的“罽”,《辞海》上也解释为一种毛织品。这些都是吐蕃有了早期毛织品的证明。

我第一次读到西藏氆氇生产的史料,是在《年楚河流域宗教源流》的书上。这本书是公元17世纪初写成的。作者是多罗那他(1575—1635),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大师,又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大学者。他在后藏地区土生土长,对这一带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了如指掌。

这本书上写到,吐蕃王朝解体以后,西藏各地四分五裂,出现许许多多分裂割据的小邦国、小政权。赞普的后裔,有三兄弟一度占领年楚河流域为王。老大琼则,据有年楚河上游;老二直则据有年楚河中游;老三晋则,据有年楚河下游,均在现在的日喀则境内。琼则据有的年楚河流域上游地区,领地东北从日朗山沟算起,西南到岗香波为止,领有岗如、宁如、江如三大牧场,生产氆氇、氆氇袋、帽子,集贸市场早先设在江若萨玛,后来改到乃宁地方。官寨设在日朗邦嘎,所以琼则被称为日朗山官,又叫日朗土王。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可以这样肯定,至少在吐蕃赞普后裔日朗土王统治这一带的时候,江孜地区生产氆氇和氆氇制品就已经非常出名,而且有了销售氆氇和氆氇制品的集贸市场。

现在有个问题,即琼则统治江孜到底是什么年代?我查看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等编写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一书,知道琼则是吐蕃赞普朗达玛的第七代子孙。朗达玛的儿子叫维松,维松的儿子叫贝考赞,贝考赞有两个儿子,长子扎西孜巴贝留在后藏,子孙分散在后藏各个地区为王。琼则兄弟是他的曾孙辈。贝考赞次子吉德尼玛衮到了阿里,建立了古格王国,著名的法王益西沃是他的孙子。益西沃出生于公元965年,死于1036年。扎西孜巴贝的长子白德移居吉隆一带,他的后人建立了贡塘王系。第五代孙贡曲德和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同时代,米拉日巴生于1040年,死于1123年。据我粗略推算,琼则应该生活在益西沃和贡曲德之间的年代。如果这种推算没有太大的偏差的话,琼则统治年堆江孜的年代,大约是公元11世纪。在公元11世纪前后,江孜成了生产和销售的主要地区。

1979年,日喀则著名学者孝洛·敏吉先生告诉我,八九百年前,在日朗官寨里发生过一件震惊卫藏地区的悲惨事件。说是当地帕规朗巴村,有个织氆氇的姑娘叫朗萨,在乃宁庙会上被日朗土王看中,强迫她当了自己的儿媳妇。朗萨在官寨受尽了种种折磨,最后,被土王父子毒打致死。她的遗体被送到东山准备天葬的时候,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土王父子很害怕,认为是诈尸或者还魂。朗萨复活后,看破红尘,发誓出家修行,当了一名尼姑。朗萨姑娘的遭遇,被后人编成了故事,又编成说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卫藏地区,还被搬上了舞台。

只要我们仔细听听这个故事,看看这出藏戏,就会知道朗萨姑娘的一生和氆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第一,朗萨姑娘是位织氆氇的能手,她的女伴们都是织氆氇的农女;第二,她是在乃宁寺集市上出售氆氇时被日朗土王看中的;第三,朗萨姑娘嫁到日朗官寨时,氆氇是她父母给她的主要嫁妆;第四,在日朗官寨,朗萨姑娘的主要工作是带领奴仆们织造氆氇;第五,朗萨死后,用白氆氇包裹她的遗体,送到山上天葬。最后,朗萨苏醒以后,逃回自己家的氆氇房,一边纺织氆氇,一边哭诉在土王家所受的种种折磨,表明了她出家当尼姑的决心。

《年楚河流域宗教源流》一书上也说:“列竹寺下面,是日朗山官的官寨日朗央噶。官寨里收藏着朗萨姑娘的衣袍。”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朗萨姑娘生活的时代,氆氇已经普及江孜地区,它给多罗那他大师史书里的短短几句关于氆氇的记载增添了一个多么丰富生动的说明和佐证。正如文学大师高尔基说的:“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历史最好的补充。”

公元13世纪时,萨迦教派第四代法王贡噶坚赞到凉州会晤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洽商西藏归顺元朝事宜,他专门给卫藏各地的僧俗首领写了一封具有历史意义的信,最后提出要以前藏出产的上等氆氇作为贡品,送给蒙古皇室。更加证明当时不但后藏出产氆氇,前藏也出产;氆氇不但成了藏人的日常用品,也是当时西藏上层人物向中央王超进贡的民族手工业珍品。

公元14世纪中叶,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在西藏,乃东万户长推翻了萨迦王朝,建立了著名的帕竹政权。从这个政权的第一代首领大司徒绛曲坚赞(1300—1364)到第五代首领阐化王扎巴坚赞(1374—1432)的一百多年间,西藏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被后人称为“老太婆背金走全藏”的太平岁月。这个时期,西藏庄园制度逐步完善,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手工业也比较兴盛。在整个西藏特别是帕竹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区,像山南的乃东、扎囊、贡嘎等地,织氆氇成了农民最为重要的副业生产,老百姓家大都有氆氇,领主庄园大都建立了氆氇作坊,差民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织氆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尚。大量的家织毛料氆氇,除制作穿的衣袍靴帽以外,还涌入拉萨、泽当、日喀则、江孜等城镇市场。帕竹时代的西藏,集市贸易十分兴盛,卫藏各地都有著名的集贸市场,它们和宗教节日、民间节日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例如江孜的达玛节盛会、乃宁寺庙会、羊卓雍错湖边的达隆庙会、贡嘎的姐堆秀集市、扎囊的强巴林庙会,氆氇和氆氇制品是这些贸易集市最主要的商品。

帕竹时期氆氇生产之所以特别繁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向中央王朝进贡。明朝管理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方针。明朝在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封了五个土王、三个法王,还有数量不等的国师、灌顶国师等。这些僧俗首领们,争着向中央王朝进贡,用以表示对皇帝的忠心,维系和中央王朝的联系,同时还能得到朝廷的封赠和赏赐,赏赐的物品大都是金币、银钱、茶叶、绸缎,等等。进贡的物品主要是马匹、氆氇和其他名贵的土特产品。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所以各地藏族地区朝贡都非常踊跃。据史书记载,朝贡路上,贡使们熙熙攘攘,不绝于途,以致弄得朝廷的国库都空虚了,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帕竹政权的首领被封为阐化王,他们朝贡特别积极,其他藏族地区首领朝贡以战马为大宗,帕竹管辖下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广大地区,氆氇生产十分发达,氆氇是最主要的贡品。朝廷规定,朝贡三年一次,阐化王往往是一年一次,朝廷规定朝贡使团不得超过一百五十人,阐化王朝贡的使团往往达两三千人。这么频繁的朝贡活动,每次带去的氆氇数量可想而知。乃东、扎囊、贡嘎许多织户,定点织造高质量的专门朝贡的精细氆氇。1979年,我在贡嘎县朗杰雪一带进行民俗采风的时候,当地的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他们是祖祖辈辈给皇帝织氆氇的老织户,藏语叫“甲纳广莫丹加”,意思是给皇帝织造贡品氆氇。这些氆氇一是轻,二是柔软,三是保暖,四是结实,五是穿着舒服,很得皇家的珍视。

可以这么说,在公元14—16世纪的帕竹时期,西藏的氆氇生产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本文载廖东凡著:《藏地风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5月)

廖东凡著:《藏地风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5月

发布于 2025-09-19 00:27
收藏
1
上一篇:我在西藏的理由,2000岁氆氇惊艳巴黎,她倾心十年复兴藏族传统手工艺 下一篇:藏族服饰色彩,探寻藏民族文化的寓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