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选先得”到“有偿挑选”,揭秘飞机座位选择权的演变之路

从“先选先得”到“有偿挑选”,揭秘飞机座位选择权的演变之路"/

“先选先得”变成“有偿挑选”是航空公司为了平衡供需、增加收益而采取的策略演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驱动的:
1. "座位资源的稀缺性与高价值:" "黄金座位:" 机翼附近的座位通常因为视野好、噪音小、飞机平稳而最受欢迎。过道座位方便起身和活动。离卫生间近的座位也是一部分乘客的选择。这些“好座位”是有限的资源。 "市场需求:" 并非所有乘客都愿意或需要这些“好座位”,有些人可能更看重价格,愿意牺牲座位舒适度换取更低的票价。航空公司需要将“好座位”的价值变现。
2. "增加航空公司收益:" "额外收入来源:" “有偿挑选”(通常称为“座位选择费”或“升级费”)为航空公司开辟了新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笔收入可以显著提升利润率。 "收益管理(Yield Management):" 航空公司利用复杂的收益管理系统,根据市场需求、预订时间、不同舱位等级等因素动态定价。有偿挑选是这种定价策略的一部分,让愿意为更好体验支付费用的乘客付费,同时让价格敏感的乘客购买基础票价。
3. "优化收益分配:" "区分乘客群体:" 通过收费,航空公司可以筛选出那些最看重座位体验、愿意付费

相关内容:

本来已划分好座舱等级并按等级售了票,却还要在旅客值机选座时加一道“锁”,让旅客付费或花费积分开“锁”……近年来,一些航空公司饱受诟病的“付费选座”业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争议声中愈演愈烈,俨然成了“行业惯例”。


法律人士指出,“锁座”不仅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还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


付费“选座”,真的合理吗?


300个座位

只有十几个可以免费选


“原本有着良好形象的航空公司,吃相越来越难看了。”旅客王女士向记者反映,日前她购买了某航司一趟由大阪关西至北京首都的航班经济舱机票,机上共有约300个座位。她在线上选座时显示登记序号为第34,可发现“已被选”座位却高达140余个。她看到,此时这趟航班线上值机开放的可选座位仅占总数的40%为116个,这116个座位中免费的座位仅有14个,且多集中在后排中间位置,其余的要支付35元、70元或140元不等费用(或等值积分)才可选用。


乘客王先生在办理某航班线上值机时也发现,前20排(共有58个座位)除了17个付费(或积分兑换)座位外,都已经“被选座”,21到24排(共24个座位)只有3个中间位置。王先生只好换了28排靠窗(可选的最靠前的靠窗),而登机牌显示王先生的值机顺序是16。也就是说,前面只有15个人选了座,而航空公司却以“被选座”的名义封了100多个座位。


便利?逐利?


线上值机选座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线机位预定服务刚推出时,主打的是“便民”“节约资源”,可这一初衷,后来在一些航空公司变了味。2015年左右,国内一些航空公司推出了“付费选座”项目,并美其名曰“个性化服务”或“细分服务层级”。自此,旅客陆续失去了同等座舱不花钱就可以公平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增值服务”逐渐变成了“增值业务”。

2015年10月,曾有媒体发文批评飞机上收“伸腿费”不合理,此后多年,类似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相关航空公司依然我行我素。

“这种‘大规模付费选座’行为一出生就是涉嫌违法的”。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认为,一些航空公司的付费选座业务,至少涉嫌违反了三道法律法规:首先,航空公司 “锁座”违反了《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承运人应公平公正保证旅客合法权益的原则;第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侵害了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第三,违反了价格法,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


一出现就饱受争议甚至涉嫌违法的付费选座,为何能成为“行业惯例”?

记者查阅发现,2016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选座收费”项目,曾受到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处罚。当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认定中国联合航空公司“自立收费项目收费”,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政府指导价的规定。

但此后,各航空公司的有关“付费选座”业务,却鲜有受到处罚。

这种任性

不可变本加厉


相关航司重视逐利而轻视舆论监督,从表面上看,尴尬的是舆论,无助的是旅客,但实际上,暴露出航司的任性。

这种任性表明相关航司逐利不择手段,既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无视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受影响的旅客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维权,当勇于维权的消费者多起来,就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倒逼力量。同时,消协组织可依据法律授权,以航司大比例“锁座”侵犯不特定消费者权益为由对相关航司提起公益诉讼。


面对航司大比例“锁座”涉嫌违规,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调查,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民航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当前,面对高铁等竞争,国内民航业唯有改善服务、规范运营,才能提升竞争力,而不是通过大比例“锁座”行为“薅”消费者“羊毛”。

有网友称,“原以为买了机票就能选座位,结果线上值机全是后排中间座,一家三口想坐一起都得碰运气。”这一声音很有代表性,反映出航司“锁座”不只侵权,还隔绝亲情、缺乏人性。对这种行为,的确应该管管了。

来源:央视网

发布于 2025-09-18 16:28
收藏
1
上一篇:从“先选先得”到“有偿挑选”,揭秘飞机座位选择权的变迁之路 下一篇:从“先选先得”到“有偿挑选”,坐飞机选座位变革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