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安检就听见身后女孩一声“啊”,回头一看,她正把200毫升的补水喷雾往垃圾桶里塞。
瓶子还没开封,她眼里的心疼比喷雾还满。

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在机场上演,因为太多人把“可以带”误判成“必须扔”。
其实那瓶喷雾只要分装进3个35毫升小瓶,再装进透明袋就能顺利登机。
安检员不会刻意刁难,他们只是照章办事。
充电宝被没收的更多。

有人把两万毫安时当成通行证,结果被拦下。
毫安时不是关键,瓦时才要命。
公式很简单:标称电压乘容量再除1000,低于100Wh直接放行,100到160Wh之间去柜台填张表,超过160Wh只能留在机场。
那些没印瓦时的杂牌充电宝,九成会被扣,因为机器读不出它的脾气。
零食区最委屈的是牛肉干。

国内航班随便带,国际航班却可能让钱包出血。
去年有人带了两包内蒙古风干牛肉去澳洲,落地被罚两千,理由是含肉成分。
机场广播不断提醒“吃完再下机”,不是段子,是保命符。
打火机也常被误杀。
普通塑料打火机可以带一个,但必须揣在兜里,不能托运。

Zippo油棉一体的老款常被拦,因为它看起来像“工具”。
剪刀更惨,刀刃超6厘米就托运,别想着藏鞋里,X光一眼看穿。
现在不少机场换了CT机,液体电脑都不用掏,袋子也不用拆,通关像坐地铁。
赶红眼航班的人可以提前在航旅纵横预约“易安检”,五秒扫码,少走两百米。
下次收拾行李前,先给充电宝算个瓦时,再把大瓶液体倒进小瓶,牛肉干留到国内再吃。
省下的不只是钱,还有那一声心疼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