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探索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未来蓝图

向新而行,探索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未来蓝图"/

这是一份关于“向新而行: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瞻路径”的思考框架和要点,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创新驱动的新模式。
"核心理念:“向新而行”"
"“新”" 代表创新、新动能、新模式、新理念、新空间、新治理。 "“向新而行”" 意味着中国城市不能再依赖传统的要素投入和粗放式增长模式,必须主动拥抱变革,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和治理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结构性矛盾:" 传统产业占比仍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资源环境约束:" 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要素趋紧,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水、土壤)亟待解决。 "创新驱动不足:" 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公共服务压力:"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 "城市治理现代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为魂,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勾勒出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功能完善到价值重构的转型蓝图。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70%,城市发展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要以突破性思维打破传统范式,在创新、数字、低碳、人文、韧性五大维度构建“未来城市”新形态,让城市成为承载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载体。

主动营造城市创新雨林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城市始终保持和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仍然巨大。按照建立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消费潜力和经济活力,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是眼下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让创新要素像“雨林生态”般自由生长、跨界融合。城市经济创新发展需摒弃传统“政策扶持”的路径依赖,构建“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闭环的创新雨林系统。下一步,城市创新发展可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高校实验室的“原始想法”提供技术验证和市场评估服务,解决“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二是打造“跨区域创新飞地”,鼓励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创新高地与中西部城市共建“研发在东部、制造在中西部”的协作平台,积极构筑跨省域创新联合体。三是建立“容错试错”机制,让“敢创新、愿突破”成为城市创新的主旋律,让新质生产力在城市沃土中“拔节生长”。

深度探索数字孪生、量子城市建设,构建“虚实同频”的城市智慧中枢,促进城市复杂问题的高效协同治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开始从“工具应用”跃升至“系统重塑”阶段,“数字孪生”“量子城市”等正成为重构城市运行逻辑的“核心引擎”。不同于传统数字化改造的“碎片化赋能”,数字孪生城市、量子城市通过搭建与物理空间实时映射、动态交互的虚拟模型,实现“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周期的“预见性决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在这方面,雄安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新型城区的实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期,上海推动的量子城市建设行动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各大城市要在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发展机遇,聚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技术赋能的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式,将现代创新科技转变为城市治理效能。努力通过新业态、新经济、新治理的良性互动发展,彰显“人工智能+美好生活+城市治理”的复合效应,切实提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推动零碳城市重构,打造“双循环”下的城市绿色范式,发挥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前沿阵地功效。众所周知,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污染物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受损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讲,在人类城市化高度发达的时候,城市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主角和前沿阵地。当前传统“减煤换电”模式已触达瓶颈,亟需更具创新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未来一段时期,各类大中城市将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主阵地、主战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光伏+储能+微电网”模式、上海宝武集团宝山基地建成全球首个零碳钢铁示范工厂等做法颇具启示。下一步,大中城市要重点推进三大行动:一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网络”,加大新建建筑光伏覆盖,在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率先打造“零碳微单元”。二是建立“碳普惠”全民参与机制,将市民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家电使用等行为转化为“碳积分”,可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公园年卡等权益。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溯体系”,实现汽车、家电、建材等重点产品碳数据公开,推动城市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降碳”,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中国样板”。

更加注重投资于人和满足消费新需求,塑造“可感知、可参与”的城市文化IP,更加彰显城市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文明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快速转变,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务消费需求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重点需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要切实树立真正投资于人的理念,加快推动已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城市化率,稳步缩小户籍城市化率和常驻人口城市化率的差距,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的群体割裂、服务割裂问题。二是加快服务业改革开放试点,优化政策机制,完善服务供给机制,满足民众对家政、养老、托育、康养、信息、旅游等服务的多元需求。三是深度挖掘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存,加大现代科技赋能,建立“城市文化基因库”,发展“文化元宇宙”,推动从“静态保护”转向“基因解码+创新表达”转变,切实推动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让城市文化既有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厚度”,又有当下中华民族“青春的温度”。

持续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根底,构建“全周期应对”的城市韧性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安全保障。安全感是城市吸引投资、集聚人才、激发活力的充分条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作出部署。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不确定性风险,城市韧性建设需从“事后救灾”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响应、事后进化”的全周期过程韧性建设。围绕这一系统工程,要重点筑牢三大防线:一是绘制“城市风险地图”,努力实现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震、洪水、传染病等风险评估与可视化呈现,让风险“看得见、摸得着、防得住”。二是推广“模块化应急设施”,如可拆卸的临时供水供电设备、可移动的应急医疗单元,实现风险发生时“4小时内快速部署”。三是培育“社区韧性单元”,每个社区配备应急物资储备点,培训一定数量的“居民应急员”,让韧性从“城市层面”下沉到“家门口”,真正守护市民的安全感。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发布于 2025-09-18 01:13
收藏
1
上一篇:上海浦东与浦西全面对决,优劣对比,胜负格局一望便知 下一篇:上海北边居民速看!中环线扩建即将触及你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