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诗经》中萱草就是和母亲有关的花草了,萱草在《诗经·卫风·伯兮》中被称为“谖草”,诗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意为游子希望种植萱草于母亲居所,也就是北堂。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使游子远行成为常态,种植萱草于北堂成为习俗,以慰藉母亲对子女的思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诗》中“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就描绘这样的心情。
萱草还有别名“忘忧草”,古人认为其可缓解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博物志》记载其“令人心平气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其药用价值可“安寐解郁”。
萱草不仅有药用价值,还可以日常食用萱草的花蕾晒干后为黄花菜,可作食材炒着吃或者凉拌烧汤等。

萱草是中国古代唯一被广泛认可的“母亲花”,关于其的文化符号融合了孝道、医药、文学等多重维度,至今仍具影响力。若需送母亲具有传统意义的花卉,萱草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