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城,说起来就像一个经历了风雨的老朋友。我们有时候路过它的街头巷尾,很难想象那些热闹的市井背后,它的地图边界变了不止一次。闽江两岸灯火通明,可13个区县的划分究竟是怎么拼凑起来的?其实这里头有不少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从“福州十附”到眼下这13个区县,这城市的“身板”是如何一步步长大的。

翻开福建的旧账本,福州总是那个被点名的主角。早先福建就是靠海吃海,船只出入频繁,舶来品和洋人面孔都见怪不怪。到现在,福州这地GDP已经破万亿了,常年排在福建头一位。你要说这城市是福建的门面,也不为过。可要说福州的成长就只是简单的经济腾飞?其实它的区县划分的曲折,比你想的还搅和。
福州和泉州、厦门这样的老家伙,时不时端在一起对比。泉州人好做生意,厦门人讲究气派,但福州的性格,多少沾点官气——毕竟是省会,手里的牌总是多一些。有趣的是,福州下面那13个区县,每一个都不是白来的,背后都藏着历史的“翻地皮”。有的区早年是县,有的县以前只是那种小小的乡镇。比如福清市,人们提起来总带点自豪感,谁家那几年不是“下放农村”或“上调城市”?一条福清江流穿城、南北连着“祖宗地”,孩子们背课本时都会念到它。

咱们不妨回头看看清朝的时候。福州府当年统辖十个县,也就是那句著名的“福州十附”。闽县、侯官这些名字,现在本地老人都还记得些许。闽清那边山清水秀,古田县城不大却出了现代大事。后来洋务运动一来,福州船政局悄悄地成了海军的摇篮。有一点细节很有意思,当年船政学堂的学生,有一阵子放假都不敢回家,因为邻近的村子里都把洋人看得很怪,好几个学员甚至无家可归,在仓山边上一栋老楼里挤成一团,还有人就此考出去了。船政学堂在地方上掀起过波澜,不光是技术,更带起一拨人的身份变迁——非常现实。
到了民国初年,福州地盘突然收缩,再加军阀混战,这城的气势也变得低迷。其实那段时间,不光是福州,全国都差不多,经济哪里还有什么增长?就连福州的米店都倒过一批,茶叶行里的老掌柜为了保命,直接改行卖纱布。那会儿,有一阵子福州的“闽侯”县就像个皮球,1958年被划到福州市头上,隔两年又推回去了。闽侯的农民谈起这个事,总说那年“地里的庄稼都不认得自己属哪里”——其实就是政策一变,粮税、教育全跟着调。有长辈还记得那年秋收,差点领不到本县的粮票。

时间一撑就到了改革开放以后。90年代,福州市又大动了一回。福清和长乐两处的地级划分,是件大事。福清人那时特别自豪,毕竟升格县级市后,路灯都亮了不少。有个福清的老会计回忆,那年头自来水厂通到街边,人们天天跑来打听区县界限,这一家的门牌刚刚改了号,下一家的还在等通知。长乐别说了,这地气也一直很足。那九十年代,福州市的“区县模式”总算稳下来,大家算是能安生做买卖了。
不过真正让福州扩容的节点还要数2017年。那年长乐“鸟枪换炮”,变成新长乐区。消息刚出来的时候,长乐本地的微信群炸了锅——谁家祖籍是长乐的,朋友圈里互相献殷勤。其实,这种区县调整看上去是行政变动,实际让好些孩子读书有了新机遇,楼市也跟着涨了几轮。长乐人素来重情,对身份的变化有种独特敏感。没几个月,区里就搞起纪念活动,请来一批长辈重温老长乐的市政变迁。

双子城市这个说法,在福州和泉州之间也酸甜苦辣。泉州土生土长的人总觉得福州官气混杂,不像自己“买卖人”的明快。可在外人看来,福州和泉州其实像一对兄弟,一个重制度,一个重家风。有一年打台风,福州市和泉州市调动救援队伍,上报流程却不太一样——福州这边先看市办,泉州直接拉乡镇干部顶上,有点像家里两个能干的兄弟,一个更会算账,另一个脾气直。
如今福州的区县,看起来只是行政地图上的几块拼图,但其实每一块下面都压着一层生活。鼓楼区那边,有旧时的柳暗花明,学府林立。马尾区出了不少船政名人,直到今天都有人专门去拜谒。更别提仓山区,本地人喜欢自嘲“仓山八景”,其实景色不是重点,而是老街巷里流传的趣闻。平潭那些年被划入福州市,很多渔民觉得“变天了”,补贴政策、交通改善都不是小事。——这其中就不乏一些“岔路口的烦恼”,你想,这么多年改来改去,不少家庭迁居、地契重签,写在纸上的区界,常常跟人心里的家乡不太一样。

福州搞区划说到底,不仅是地头划分,它还牵扯着一大堆人的亲友关系。这城的变化,间接“活着影响了”在这里扎根的人,比如一个小县升格了,立刻就多了考公务员的名额,连大学报考都能多几个志愿。福州人在外头一直有点自豪,好像说自己是鼓楼人、还是台江人,总能聊出一堆往日趣事。至于未来,这城市还会继续变样吗?没人敢说死。地铁新线铺下去,房价又要涨,谁知道100年前的福州府十附,会不会继续拆拆补补?
到头来,福州这座城活得不容易。它每改一次区划,背后总有一波人的生活小潮水,看似行政变动,实则关乎大家的柴米油盐。历史说到底,是一群人在地头上留过的脚印。不信?等哪天你在福州市的老街巷子口坐一下午,听当地老人聊聊当年地界划来划去时的故事——可能比GDP数据还让人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