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洞名,南明河水,花溪石碑——贵阳六区的来历,每一处都太有故事!这些名字是怎么定下来的?城里的每条河流、每座山,都是一段历史!
六个区名是贵阳六页简史。每块石碑、每条河,就是极其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地点——“云岩区”取洞名,“花溪区”改族名,“观山湖”由农场变成新区……——每个名字都不是随便来的。

花溪区的故事,要追溯到明代,“花仡佬”最早住在贵阳城南三十里溪畔,以‘花’为姓。
1937年省主席吴鼎昌游此,觉得地名拗口,让县长刘剑魂改名。刘剑魂请罗浮仙帮忙,罗浮仙题写“花溪”二字,刻石立碑。官府同年7月正式批文,花溪之名开始正式使用。石碑至今还在花溪公园正门右侧,上面痕迹磨光。
还有云岩区的由来,也离不开一个洞。1955年贵阳市第一次区人大会议上,柴晓莲提议用“云岩洞”来命名第一城区。127名代表现场表决通过,从此贵阳有了云岩区。“云岩区”代替了“第一区”数字代码,成了户口簿新名字。明弘治、清道光的地方志都记载:云岩洞顶巨石,云气常覆,晨夕远望如白练横腰。
乌当区的来头不是很清楚,不过各种“乌”“武”“污”“裤”说法满天飞。元代称“武当”,明清就讹作“乌当”,后来还有根据苗语解释:雾叫乌,下方叫当,就叫乌当。1958年国务院批文设立乌当区,用了流传已久的名字。

白云区的命名,靠着一座寺庙。明崇祯三年建白云寺,据说山腰常有白云环绕,所以叫白云寺。1930年省府分出贵筑县北设白云镇,寺名直接变成地名。1959年“以镇设区”,1973年县级建制确认,白云区才算是正式诞生。一间寺庙,管下来几十万人与270平方公里土地。
南明区,历史就更长了。宋代笔记里记载“南门河,水澄如镜”,清乾隆后才叫“南明河”,取“城南明水,绕城如带”之意。1955年秋,贵阳行政区划调整,把原第四区改名南明区,并把甲秀楼、大南门、水口寺、望城坡一同划进来了。河流成了城市的行政印章,压下了贵阳六百年的“码头声、桨影声”。

最年轻的观山湖区,前身其实是农场。金华农场1952年设立,阳关农场1958年合并。2000年合并变成“金阳新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区,民政部要求更名。贵阳市政府根据人工湖而定名“观山湖区”。区名由书法家戴明贤题写,悬挂在区府大门。灯光与楼宇玻璃变成新区新名片。

云岩区的历史与地名,最能体现贵阳人的细致。“云岩”最初实在是个山洞名字,用于区名只是民政科长的一个提议。代表大会投票通过,区名以民意形式落地。贵阳的区名更像是老城区记忆的“再造”。云岩藏洞、南明抱河、花溪留花——每个地名后面都能对应当地的一段活生生的历史。
南明河的水,承载得住贵阳城区的老故事。名字从“南门河”到“南明河”,其实就是贵阳行政变迁的映射。六百年来,水声和叫卖声,变成了区名的一部分。把“河名”做区名,就是贵阳对老城印记的官方确认。
乌当区在贵阳所有区中,其命名最为扑朔迷离。选用“乌当”不是因为统一说法,而是尊重了历史通称。国务院批复后,所有关于“雾”“水”“井”的故事都变成了传说和轶事,官方只记录了现实地名。

白云寺因山腰常有白云而得名,寺名两次升格变成区名。白云区的地名晋升,既源自自然现象,也靠一纸批文确认。整个过程只是因地制宜,却成就了贵阳一块重要城区。“白云区”成为贵阳最大面积、最多人口之一的行政区。
花溪区,一个由“族名雅化”变为现代地名的代表。因为仡佬族以花为姓,所以最初叫“花仡佬”。省主席觉得不好听,才由县长和拔贡罗浮仙亲笔题写“花溪”二字。改革之后,花溪成为贵阳最有文艺气息的地方之一。
观山湖区,贵阳最年轻的区——前身是两个农场,合并才有新区。原名“金阳新区”,因与四川金阳县重名而改。人工湖成了区名来源。区名只是十年之间完成,但新区发展迅速。

贵阳六区构成,是六座城市记忆的集体印章。每个名字都有真实历史。云岩区用洞名,南明区以河流定名,花溪区是族名与石碑的结合,乌当区是历史通称,白云区因寺庙变区,观山湖区则用人工湖的新意。不是谁拍脑袋定的。
你能想到,贵阳六个区名,没有哪一个是随便起的!从元、明、清,到民国、最近几十年……命名过程包含过官员、拔贡、书法家,甚至一块石碑一条河流……贵州历史的痕迹,都写在这些地名背后。
贵阳夜景灯火辉映六区,城市记忆用六枚名字印章盖在一起。云岩区的明洞,南明区的河水,花溪区的石碑,乌当区的雾气,白云区的寺庙,观山湖区的楼宇玻璃与人工湖……确实每页都是历史实录。
贵阳六区就像一封城市履历,每个名字写下的,是真实的人、地方、时代选择。不是说改就能改。历史、地理、民意和行政手续,全在区名里融合。真要深入看,总有一段故事可以讲出来——贵阳,就是被这六块印章盖亮了。
写到最后
贵阳六区的名字,每一个都是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结果,你最想住在哪一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