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六茶清单把“香”做成了标准,把买茶的坑一条条挖出来示众。
铁观音被分成清香、浓香、陈香,还点名秋茶更稳,要求沸水快出不闷,背后是挥发物高峰在前两道,一闷就被水带苦。

清香要“正味”,提醒别要拖酸味,那多半是萎凋过头或存放出问题。
浓香要看焙火次数,轻火三次内更鲜,足火五次以上更稳更甜,这是糖和氨基酸在火下的产物。
它被列入非遗,名字给了可信度,但买的人要用杯中气味来验证,不要只看牌子。
肉桂把“山场”放在台面上,牛栏坑、马头岩被拿来当溢价锚点,逻辑是岩层厚、排水好、昼夜温差明显,香更细,骨感更清。
要求沸水快出,同样是防止久浸带出木质苦和焦感。

说能泡到第九水不是夸口,耐泡说明内含物足,焙火到位,叶底还挺直不碎,喝到后段还有余味。
单丛强调“单株单采”,蜜兰、鸭屎、夜来香这些名,是把香型分门别类。
高冲是为了让热流把香顶出来,老树含油多,前两道香会很猛,尾段要看树龄和做青是否稳。
单丛树龄常过百年,这类信息是价值锚,要配合杯中层次来对照,只有一股甜腻,多半是重香精类挂舌,并不耐泡。
碧螺春要八十度,先水后茶,这个动作是为了避免嫩芽被烫熟出闷味。
它有“吓煞人香”的老称,实质是采期短,茸毫多,头两泡有兰调和果甜,第三泡转甘蔗水的清。

清朝赐名是历史背书,但关键是春茶窗口二十天左右,产量紧,越嫩等级越高,条索紧卷且毫显,冲出来汤色要清,不浑不黄。
祁门红茶给出八十五度,第二道开始更稳,是因为第一道在“醒茶”,让香从叶面释放。
它的花果香靠萎凋和发酵配合,小火干燥锁住了花香,热闻花果,冷闻蜜薯,这是它的辨识度。
它走过国际路线,礼茶和奖项是资历,但现在要看批次,新茶期内汤面要亮,香要高,不要闷酸。
茉莉花茶把“窨次≥3次”写成硬指标,这很关键。
窨制是用花把香搬进茶里,次数越多,香越深,茶底越合。

出现酸味多半是花料不新或存放湿了。
八十五度就好,花香不被烫坏,冷泡也能清爽。
福州技艺进了非遗,横县花量占大头,这两点说明产能和技艺,但你买时要看干茶花粉是否干净,冲开花瓣伸展是否舒展。
把六类放在一起看,有几个硬点被反复强调。
工艺可量化,焙火次、窨次、发酵度、冲泡温度,都是能抓手的变量。
产地是溢价点,但要落回到杯中表达,山场不是口号,要在香的细和味的骨上给出证据。

季节是窗口,铁观音讲“春水秋香”,碧螺春卡采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时点。
冲泡方法是执行面,沸水快出、八十五度、先水后茶,都是为香服务,降低苦涩的成本。
这份清单想要什么,很清楚:让香从玄学变成标准,让你按参数买,不被文案带着跑。
对比咖啡的烘焙度和风味表、葡萄酒的产区分级,中国茶也在建立自己的语言和秩序。
读完不该只会背名字,更要会抠变量:看叶底是否匀整,闻热香与冷香的变化,数三泡后的稳定度。
买高香,别追夸张的词,先按这几条做对,钱包能稳住,杯子里也更干净。
买茶看标准不看包装,照这清单下手,少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