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于张文刚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他做手擀面30年了。
张文刚是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东街人,今年53岁,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视力四级残疾人。从1992年到2022年,他一直坚守着“手工擀面事业”。

张文刚所擀的手工面叫大柳面,创于明朝,因最初发源于宁津县大柳镇而得名。大柳面细如粉丝,条长数尺,梳而不乱,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 “山东老字号” “山东名小吃”,2021年7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文刚个人也在2016年被评为“齐鲁首席技师”。

坚守:当兵没当够,擀面没擀够
“我这一辈子,当兵没当够,擀面没擀够。”张文刚说。
2000年,张文刚的面馆生意刚刚有了起色,刚刚出生的小儿子也为家里带来更多的欢乐,张文刚在整理酒水时,却被突然爆炸的啤酒瓶划伤右眼,辗转国内多家顶尖医院都没有保住右眼视力,左眼也被医生判为弱视。“视力不行了,命还在。”当过四年兵的张文刚没有气馁,想着目光殷切的父母和妻子,张文刚蒙着眼睛练习和面、擀面、切面,三年的时间,他适应了一只眼睛生活、工作。
创业不断遇到困难,又不断战胜困难。治疗眼睛花空了家底,张文刚就以物易物,节约用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请不起帮手就自己拼命工作,一个人当几个人用,起五更,睡半夜;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面粉,他从几十个小麦品种中进行筛选;到外地出差必吃面,周边新开的面馆他肯定要先去尝一尝,辨别个中味道;听到的、学来的擀面技术都要逐一试验、研究差异。“要想梦想照进现实,我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张文刚说。
一招一式皆传统,劲道全在手工里。就算再辛苦,张文刚也没有“上机器”的想法。“人一偷懒,面条全‘说’出来了,再忙再累,面条不能掺假。”张文刚说,“手里一天不抓面,就像吃饭缺了油盐,没味儿。”秋冬5斤面粉做20碗大柳面,春夏10斤面粉做40碗大柳面是张文刚每天的“功课”。鸡蛋用水打散,加入适量碱、盐,倒入面缸和面粉充分搅拌;面团醒发半小时再揉压,如此反复醒发、揉压三次,直至面团细腻光滑,是大柳面口感爽滑、嚼劲十足的秘密所在。“大柳面兑水和面、醒面都是有讲究的。夏季用凉水和面、醒面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冬天用温水和面、醒面两个半小时以上。醒面过程中,每半个小时重新和一次面,把里面的面团翻到外面来。”张文刚说。1992年张文刚最初做大柳面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冬季采暖设备都不是很先进,为了在冬季计算醒面的最佳时间,张文刚掏出30块钱买了一张电褥,那是张文刚半个月的工资,面缸“睡”在电褥上,张文刚趴在床边上掐着钟表、盯着温度计,和面缸“朝夕相处”了一个星期,他计算出电褥温度20℃、醒面两个小时的时候,大柳面的口感最佳,也最耐放,在-10℃至0℃的温度中冷藏5天,下锅不会粘连,口感也不会发生改变。
和面、醒面之后是擀面、切面,这是最费体力和眼力的。张文刚在3平方米的面案上,一次将重六斤的面团用长1.5米的擀面杖擀成近似椭圆形面皮,面皮形状初现后再缠在擀面杖上来回擀,20多分钟的时间面皮擀好,长3米,宽2.5米,厚度只有1毫米。把面皮按照上窄下款的式样叠好后切420刀,误差不会超过3刀。“我练刀工练了两年,切面时轻按、快切,一寸面切十刀,可以保持面条细而不断。”张文刚说,他用的切面刀也是在老铁匠铺特制的,比家用菜刀要长、要宽,两边是铁中间加钢,锋利、不长锈,做大柳面的30年间,他已经用坏了23把刀了。切好的面条抖一抖、摔三下,再来个“金丝”缠腕,面条根根分明、粗细均匀。煮面水烧开后,面条成扇面状撒入锅中,水开浇冷水,挑翻一滚,经凉水降温后放入菜卤、菜码便可食用。早期的菜卤、菜码种类不多,为了满足南来北往食客的味蕾,张文刚不断完善制卤工艺,将菜卤发展到炸酱、肉卤、麻酱、海鲜、鸡蛋五种,菜码发展到24种。
“大柳镇家家户户会擀面,可文刚爱琢磨、好研究,他擀的面就是好吃,我吃了二三十年吃不够。”大柳镇西街村民李君才说。
传承:让非遗远离“非常遗憾”
张文刚最自豪的两件事,一是曾有食客专程从千余公里之外的上海赶到大柳镇,只为吃一碗他做的大柳面;食客吃完又带走新鲜大柳面,返程后没多久,又联系张文刚通过高铁托运到上海。二是2015年,张文刚跟随宁津县经贸及文化交流团赴中国台北开展交流,现场制作大柳面,清香柔韧的大柳面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
如何让大柳面“走”得更远是张文刚曾思考的问题。张文刚尝试过真空包装大柳面,但是拆封后下锅粘连;有人建议面中加入防腐剂,张文刚果断拒绝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就是栽下的希望,原汁原味地传下去是后人的责任。”张文刚说。
既然大柳面“走”不远,就把制面手艺传出去。张文刚的面案不是在后厨,而是在大厅,面馆的工作人员和食客想看就看、想学就学,学徒也不必像当年张文刚学艺时那般“偷艺”,多少面兑多少碱、盐、鸡蛋,和面时水温多少、醒发多久、力道如何,张文刚都倾囊相授。从2010年到2022年,10多年的时间,张文刚饭馆所在的大柳镇政府驻地和附近的大柳镇后魏街,前后开了七家大柳面馆,这些新开面馆的老板都曾在张文刚的饭馆当过服务员或帮厨,后来拜张文刚为师学艺,走出去创业。“沙县小吃、安徽板面这么火的原因无非就是提档升级、抱团发展,咱大柳面从口感上不输它们,缺的是‘走出去’的东风。”张文刚说,“只要大家真心实意、真材实料做大柳面,我支持我的学徒‘自立门户’,我盼着他们比我做得更好。”有的学徒创业之初缺乏周转资金,张文刚便自掏腰包解燃眉之急;有的学徒不懂宣传要领,张文刚亲自上门写广告策划;有的学徒在外地,张文刚就学着做网络直播教学。现在,在京津冀地区,都有张文刚的学徒开的大柳面馆,他们和张文刚一样,靠着对大柳面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坚守,赢得了食客的赞誉。
2022年春节期间,张文刚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他被宁津县职业中专聘为大柳面制作工艺教师。“大柳面的制作工艺有了正规的渠道传承,体现了宁津县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这是给咱手艺人最好的新年礼物。” 张文刚说。
奉献:让歌声载着快乐飞出面案
“以前我家饭馆后面是一处敬老院,我没事的时候就去敬老院里,给老人们唱歌听,我一去唱歌他们就特别高兴,都搬着马扎出来听。”张文刚说,他爱唱歌,歌声伴着他走出人生低谷、伴着他迎来事业的发展,他相信歌声能给人带来快乐、带来力量。2021年6月,张文刚参加山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还获得了优秀奖。2016年敬老院搬到距离张文刚饭馆10公里之外的长官镇,不管多忙,张文刚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唱歌,给他们做大柳面吃。张文刚还发动身边热心公益的朋友到敬老院一起做好事,大家为老人捐款捐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021年11月份,张文刚正式注册成为宁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跟随宁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轻骑兵”演出团赴宁津县大曹镇、保店镇等偏远乡镇演出,用歌声为老百姓传递正能量。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所以对英雄主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我要做事业的英雄,把大柳面原汁原味地保护好、传承好,也要做生活中的英雄,用歌声为公益慈善助力。”张文刚说。
一“面”之交三十年,张文刚持之以恒坚守,一丝不苟专注,不遗余力传承,做人如做面实实在在,做面如做人清清白白。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王文峰 张兆坤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