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平时遇到了一位高人,但一时间没认出来,事后得知了,才万分懊恼,来上一句:“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这句话,每个人都会用,但十个人里面,估计有九个都会以为这个“泰山”,肯定是咱五岳之首的那个,位于山东的“泰山”。
然而,此“泰山”非彼“泰山”,大多数人都搞错了。

实际上,“泰山”的真实身份,是战国时期鲁班的弟子。
鲁班是何许人,那可是我国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就出自他俩。
因为泰山学手艺,总是鬼灵鬼怪,弄出一些花活,每次都把鲁班搞得很生气,最终被鲁师傅给逐出了师门。
有一年,鲁班去集市逛街,看到有人摆着精巧的竹制家具,他拿起来仔细端详,啧啧称奇:这做得也太好了,如果自己来,未必做得那么好。
回到家后,鲁班才得知,这竹制家具竟然是被他开除的徒弟泰山制作的。
鲁班当场一拍脑门,懊悔不已:“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看明白了吧?这句话,是针对鲁班的徒弟的,跟山东的那座泰山八竿子打不着。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误解了呢?
其实,这是汉语长期以来存在的合理误会。
从形象上看,泰山是庞然巨物,地位也是卓然超拔,理所当然能够隐喻“高人”“高手”。所以语义上,人们说“有眼不识泰山”,就等于“有眼不识高手”。
从这个角度,不管你是鲁班的徒弟,还是真泰山,语义上没有差别。
但是,这只是很幸运的巧合,两个泰山的语义刚好一样。
如果放在别的一些词身上,就彻底南辕北辙,误会大了。
比如“差强人意”这个词,看字面,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不太让人满意”,是贬义词。可实际上,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大体让人满意”,是褒义词。
从贬义词到褒义词,完全是两个意思了。

总的来说,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并不影响日常理解,其真实来源也许不必过于较真。
但有些词语的误解,可不能像这个词一样大意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