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五一广场,揭秘2000多年C位不衰之谜

长沙五一广场,揭秘2000多年C位不衰之谜"/

长沙五一广场能被称为“2000多年的C位”,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些夸张和流行文化的色彩,但确实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深厚基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悠久的历史地理中心:" "古湘江渡口与码头:" 五一广场所在的位置,历史上就是湘江的一个重要渡口和码头。早在长沙建城之初,这里就是连接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水运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这个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天然具有人流、物流汇集的潜力。 "长沙古城核心:" 长沙古城的多次建城和扩建,其核心区域往往都选择在靠近湘江、交通便利的地方。虽然具体的城址范围随着朝代更迭有所变化,但五一广场一带始终处于长沙古城的核心地带或紧邻核心地带。明清时期的长沙府城,其中心大致就在现在的五一广场附近。 "“火宫殿”的历史:" 闻名遐迩的火宫殿小吃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约1866年),最初就是在此地经营南货、点心和酒席。一个百年老字号小吃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城市活力和历史记忆的象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长沙人。
2. "现代的绝对中心:" "商业地标:" 作为长沙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五一广场汇集了众多大型商场(如

相关内容:

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人声鼎沸,来往游客络绎不绝。时间往前推移2000多年,汉高祖刘邦设立长沙国,第一代长沙王吴芮以此为中心筑造扩建长沙城,临湘为都城所在地,宫署位置就在今天的五一广场区域。

2010年,在长沙市五一广场附近的井窖中,人们发现了近7000枚东汉简牍,超越此前全国已出土东汉简牍的总和,令学界为之振奋,这批简牍被称为“五一广场东汉简”

2000多年前就有“担保人”

经整理释读,研究人员发现,五一广场东汉简多为长沙郡临湘县廷处理各种行政及司法事务的文书,尤其以“贼曹”的文书居多。贼曹,是东汉的治安机构,主要负责侦察、逮捕、审问及对案件当事人和证人进行征召等职责,肩负着守护一方水土的重任。

在东汉,基层案件审理有哪些程序?透过五一广场东汉简册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诉讼执法记录,我们可以一探东汉基层司法活动的样貌↓

东汉永元十六年六月,携带妻子和孩子潜逃的两名犯罪嫌疑人被缉拿归案,在后续审讯中,两名犯罪嫌疑人的妻子均对亭长“晖”表示自己毫不知情。于是,亭长“晖”要求她们“具任五人”,找5人为担保人,以便后续征召审问。

在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中,类似这样的担保候审案件有很多。“无任”和“五任”是常见的法律术语,“无任”表示没有人担保,“五任”则说明由邻里、同行等5人出具担保,保人必须是没有劣迹的“完厚”之人。可以看出,早在东汉时期,“担保人”制度已经运用于司法程序之中

古代的司法审理中,口供的作用举足轻重。宣判之前,包括原告、被告、证人在内的案件当事人,均需对审讯结论和审理事实表示认可,才可以作出最终判决。这便是汉简中的“辞服”,如果审理达不到“辞服”,则有可能进入到疑案复审程序。

五一广场东汉简中的“孙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未达到“辞服”的案例。一名叫孙诗的嫌犯,在攸县、临湘县、长沙郡三轮审问中,提供了不同的口供,且差异极大。为此,太守府下发文书责令临湘县和贼曹史汤“各实核不相应状,明正处言”,核查口供不对应的地方,验明案件事实。简文还要求地方官吏尽快处理,在当月十五日之前上报,且不得刑讯逼供。

通过简文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司法活动中的证据原则,以及官吏执法的细节,也可以真切感受到东汉百姓对公平、公正的孜孜以求。

东汉司法人员

有自己的“3D影像技术”

与五一广场东汉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21厘米长、4.3厘米宽、3.6厘米厚的木俑。手办大小的它,是距今约2000年的法治文物。

案件侦办过程中,受害者的伤势是重要证据,然而,受害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尸体的运送过程、存放状态等,均可能影响伤痕认定。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古代,“象人”肩负起固定证据的作用。譬如,受害者的左臀处出现一道伤痕,司法人员就会在木俑的相应位置做标记并写上“创一所”,以便于各级官吏直观地查看死伤者的伤情,作出公正、严谨的裁断。

如“3D影像”一般保留受害者伤情的象人,与承载多种笔录的“爰书”相辅相成,帮助官吏辨别证词真伪、施暴者主观意图,厘清案件真相。在后续的司法监察、司法复核中,轻巧的象人也可以随时调用。

五一广场东汉简中,关于象人的记录不在少数,比如“恭杀男子黄亡爰书象人书”“谨移象人爰书一椟”等,说明在当时,象人应该是一种广泛采用的司法证据,也反映出东汉的法治文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长沙五一广场

又“上新”简牍了

目前,五一广场东汉简的释读工作已完成了约三分之二。节目中,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黄朴华、研究员罗小华独家发布了五一广场东汉简的最新释读成果

简文“十至廿户为一丘”,指10至20户为一“丘”。“丘”可以理解为治安辖区,1996年出土的走马楼三国吴简有100余处“丘”的记录,但由于缺乏相关记载,学界对于“丘”的解读各不相同。如今,与之相隔130米的五一广场东汉简中,关于“丘”划分标准的明确记载,为走马楼三国吴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1996年起,稳坐长沙C位2000多年的五一广场及周边区域,陆续出土多批简牍。通过简牍与文献的综合比对,研究人员得知,长沙地区在秦代的行政建置是长沙县但长沙县隶属哪一个郡的管辖,一直是未解之谜。

2023年,距离长沙五一广场约400米处的朝阳巷古井出土了一批秦汉简牍。清理秦简的过程中,考古人员陆续释读出“苍梧守”“长沙丞主官”“卅一年五月壬子朔”等简文。

“卅一年五月壬子朔”,指的是秦始皇三十一年。当时,郡一级的长官为“郡守”,“苍梧守”“长沙丞主官”分别指苍梧郡的郡守、长沙县丞主官。根据这3枚同时出土于一口古井的秦简,研究人员推测出长沙在秦代的建置是苍梧郡长沙县,且长沙县是郡治所在,类似现代的省会

一批又一批出土于五一广场区域的简牍,印证了长沙2000多年来中心未改、城址未变,郡治、州治、府治所在地也是代代沿袭。不断“上新”的简牍发现,也让长沙成为全国简牍出土数量最多、时间跨越最大、朝代序列最完整的城市

树洞话题

扫码参与留言有机会获得

青年湖南送出的独家文创礼物

湖南出台

大学生创业典型选树办法

本文由青年湖南综合整理

转载请联系授权

来源|央视一套

组稿|豌豆 校对|阿澜

初审|凡粒坨 复审|景茜 终审|君央

发布于 2025-09-15 16:13
收藏
1
上一篇:长沙五一广场,千年繁华之地,揭秘其2000多年C位之谜 下一篇:北大荒,昔日北大仓,今朝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