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自助先拿麻辣小龙虾的,99%都亏了。

”

这话不夸张。
海鲜自助最怕的不是贵,是胃被不值钱的货塞满,结账才发现连口鲜都没捞着。
重口味区永远是排队最长的。
红彤彤的麻辣蟹、盐焗虾,看着热闹,其实全靠调料撑场面。
冻了半个月的蟹脚,裹上辣椒花椒,谁还吃得出氨水味?
吸饱汤汁后,一只小龙虾能涨成两倍大,啃完两只就顶半碗饭,后面再贵的海鲜也吃不下。
小贝类更坑。
花蛤、文蛤、小蛏子堆成山,壳多肉少,剥十分钟得一口“海绵”。
最尴尬的是吃到沙子,咯吱一声,整桌人瞬间没胃口。
关键它们便宜到哭,老板巴不得你多拿几盘,反正成本还没可乐高。
蟹肉棒、鱼豆腐、冷冻鱿鱼圈,这些合成货直接跳过就行。
掰开看断面全是蜂窝孔,淀粉含量比面粉还高。
有次隔壁桌小朋友吵着吃“蟹柳”,家长一怒之下掰了五根泡水里,半小时后碗里糊成一碗浆糊,孩子当场看呆。
真想回本,直奔活鲜区。
基围虾得挑蹦跶最猛的,蔫了吧唧的八成是反复解冻的“僵尸虾”。
鲍鱼盯紧壳口,一碰就缩的才算活,死鲍鱼蒸完缩成指甲盖大,嚼起来像橡皮。
刺身台看颜色,三文鱼橙得发亮、边缘发暗的别碰,那是氧化了。
现烤生蚝最划算,蒜蓉粉丝是标配,但懂行的直接要原味,滴两滴柠檬,海水味冲脑门。
观察个小细节:高端自助的生蚝壳永远干净,低端店的壳上糊着泥巴——洗壳的人工都省了。
同理,皮皮虾选母的,肚子上那三条白线越宽越肥,公的剥完只剩壳。
别被“无限供应”洗脑。
有次朋友专盯帝王蟹腿,结果拿第三轮时发现补货箱里全是碎腿,原来第一轮早被挑完,后面全是“边角料”。
正确姿势是开餐先扫一圈,看哪个档口刚补货,立刻排队。
最后留点胃给甜品。
顶级自助的哈根达斯是真货,挖球器插下去能立住,假货软塌塌像化了的雪糕。
但记住,先吃海鲜再吃冰,顺序反了容易拉肚子。
吃自助其实就是场心理战。
商家用廉价货撑场面,聪明人专挑贵的下手。
下次进门先默念三遍:麻辣蟹是敌人,花蛤是卧底,蟹肉棒是叛徒。
把胃留给会跳舞的虾和会喷水的生蚝,才算没白交这顿饭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