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街头,三轮车夫在蒸腾的暑气里匆忙穿行,那被汗水湿透的衣衫,紧紧地粘在脊背上。
在不远处的贫民窟里,成群的孟加拉孩童,正在光着脚奔跑。他们扬起的尘土里,掺杂着几分城市的吵闹。
达卡,这座城市已经容纳了超过2,000万人口,这意味着每平方公里,超过3万个居民拥挤在一起,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人类世界的大峰巢。
放眼全国,面积仅仅只有14.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辽宁省的孟加拉,却容纳了1.7亿人,人口密度高达1265人每平方公里,位列全球榜首。
奇怪是这个多到快爆炸的人口,一年平均2次的洪灾,人均gdp不到辽宁省1/10的孟加拉,人口却还以每年接近200万的速度增长。
这让人不禁发问:资源匮乏,生存不易,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孟加拉人,为何仍然固执地坚持猛生狂生?
死的多,养得起相比于土地贫瘠的阿富汗,黄沙漫天的埃及,孟加拉受到了上天的格外眷顾。从地球上看去,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形成的冲击平原上。
在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条件下,孟加拉国的农田,仅仅只需要少量化肥一年就可以生产出三季稻谷,粮食年产量高达3,800万吨,足以维持1.7亿人口的生计。
然而,在老天眷顾的同时,也悄悄给孟加拉人降下了诅咒——在每年季风雨季来临之时,孟加拉国的洪水,如同脱缰之马般随意肆虐。
汹涌的洪水每到一处,便意味着尸横遍野。在每年雨季,孟加拉大概有10%的国土上房屋被冲垮,原本肥沃的农田纷纷被水淹没。
联合国有关方面统计过,仅在2022年,孟加拉国席尔赫特地区的洪灾,就导致超过600万人背井离乡。无数农民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连活着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农民阿卜杜勒就是受灾群体中的一个典型缩影。因为大洪水,他们一家的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垮。
为了活下去,他们一家五口不得不挤在好心人士送来的临时帐篷里,依靠联合国方面的救济粮苟活。最困难的时候,阿卜杜拉的女儿,甚至要偷偷瞒着家人,去外面出卖肉体来贴补家用。
不过,每年频繁的洪灾倒不完全是坏事,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当洪水退去后,留下来的淤泥,反倒为下一季稻米的丰收埋下肥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洪水可以弥补,洪水之后的瘟疫则不行。
虽没有明确数据死于瘟疫的人有多少,但仅看孟加拉的医疗条件就知道会死多少人了。
所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久了,孟加拉人也养成了不服输的信念。

“活下去,死的再多,也要活下去。”
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广大孟加拉居民在生育这件事情上,普遍采取了同一种生存策略,通过多生孩子来对冲死亡风险。
比如,家住孟加拉吉大港的农民拉希德,他的家中就有7个孩子,在孟加拉通讯社记者的镜头前,这位朴实的农民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坦言道:
“洪水一旦来袭,谁又知道哪个孩子能顺利躲过,长大成人?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多生几个孩子,这样的日子至少还有盼头”。
拉希德的妻子,在20年内怀了8次宝宝,一次流产加7次生产让这位孟加拉妇女的外表形同枯槁,不过拉希德夫妇始终保持“多子就是多福”的理念。
这就是孟加拉人多的另一个原因。
文化影响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的手下。“如今,孟加拉人口众多的现状,印证了拿破仑这句话的含金量。
在孟加拉大部分地方,由于宗教信仰和地方文化的影响,超过90%的孟加拉人有着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孟加拉大部分女性实际的初婚年龄只有16岁。
根据孟加拉2017年颁布的《禁止童婚法》规定:孟加拉女性合法结婚年龄最早为18岁,男性是21岁。
不过,孟加拉政府的影响力只限于达卡等城市地区,在广大的孟加拉乡村,官方法律根本无法对当地居民产生任何约束。

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孟加拉农村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达到了2.4。
又因为缺乏教育,孟加拉的女性文盲率超过了40%,她们的脑海里只有一种观念:女人,就应该早早出嫁,早早生娃。
加上大部分孟加拉人根本就不懂避孕,所以在大部分家庭,父母“一生就是一窝”,绝不夸张。
据孟加拉联合新闻社报道:一位名叫法蒂玛的乡村女孩,在父母的安排下,仅仅15岁就嫁给了一位同村男子。还不到18岁,法蒂玛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
在媒体镜头前,法蒂玛平静地表示:“家里人都说生孩子是孟加拉女人的本分,越多越好。”
当被问及“生这么多孩子,以后你会怎么考虑他们的前途时”,法蒂玛一脸茫然,紧接着,带着笃定的语气,她开口说道;
“这不用担心,真主已经规定好了每个孩子的命运,他们只要按着命运走下去即可,这是神的旨意”。
法蒂玛并不是孟加拉农村的个例,在孟加拉,绝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就迈入婚姻,然后持续不断地生孩子,直到绝经为止。

在宗教和文化的双重助力下,早婚早育在孟加拉已经成为常态。
再加上孟加拉的女人社会地位颇低,普遍缺乏教育。
在生育方面,绝大部分孟加拉女人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只要婆家想要孩子,只要丈夫想要同房,怀孕生育就成了这些孟加拉女人的必选项。
另外,对大部分贫穷的孟加拉人来说,生育还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在利益刺激下,孟加拉人没有理由不生......
生育等于投资著名学者陈志武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查,得出一项结论:“穷人生孩子,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他们希望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来换取孩子未来可能带来的高回报。”
用他的观点来看,在孟加拉农村,养育成本普遍偏低。
一个小孩子养到七八岁就可以让他去干农活,倘若长到十三四岁,就可以去经济繁荣的首都达卡或者吉大港打工赚钱。

据孟加拉官方信息显示:这些可怜的孟加拉年轻人,像潮水般不断的涌向以拆船业和造船业为代表的血汗工厂。
比如,14岁的少年卡里姆,就早早地告别了父母,来到吉大港的一家拆船厂打工。
在刺鼻的机油味里,卡里姆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负责拆解全世界的废旧船只,作为回报,他的月薪仅仅只有80美元,不到700人民币。
即便如此,卡里姆仍然十分孝顺,每个月都往家里寄回超过60美元补贴家用。对此卡里姆的父亲感到十分欣慰,他得意地对邻居讲:
“卡里姆是我家的顶梁柱,承担着供弟弟妹妹念书的重任,他是神为我送来的大礼物。”
卡里姆爸爸的话,乍一听起来有些无情,不过在孟加拉大部分父母心里,子女的确是往后余生的养老依靠,至于孩子们的困苦,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是神的旨意,不关父母的事。

因此绝大部分孟加拉父母,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孩子的供养,对他们来说,养育了孩子这么多年,是时候到了孩子回报自己的时候了,就像种稻米,收稻米一样天经地义。
另外,由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到了季风雨季的时候,孟加拉国的农业活动必须停止三个月。对于绝大部分孟加拉家庭来说,这三个月没有任何收入,时时刻刻要面临生活的重担和风险。
如果多生几个孩子,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来承担风险。神奇的是,即便缺乏教育,绝大部分孟加拉人都无师自通这个道理,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以孟加拉的诺阿卡利地区为例,这里家家户户普遍都生了5个以上的孩子。
除了留在家里负责务农的长子,绝大部分孟加拉家庭,都会托人把家里女儿送往服装厂打工,儿子则去从事重体力行业。
如果颜值出众,这些孟加拉年轻人甚至有机会被中东地区的富人挑中,从事保姆、佣人等工作,这是绝大部分孟加拉家庭最期待的事情。

中东地区的富人也很青睐这些来自孟加拉的年轻人,一位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中东石油富豪对半岛电视台表示:
“我很喜欢这些孟加拉人,首先,他们和我们(阿拉伯人)一样虔诚,是真主的信徒。并且,孟加拉人拿得不多,干活很卖力,你很难在别的地方找到这样勤劳的好小伙,好姑娘。”
从深层次来说,这种“生孩子等于赚钱”的经济模式,就像一台发动机,持续不断地驱动着孟加拉人口的增长。

对广大孟加拉人来说,孩子是血脉延续的证明,是家庭必不可少的经济支柱。
在这片资源匮乏,灾难频发的土地上,配合着宗教编织的人生幻梦,生育成了孟加拉人对抗贫穷,为自己找到人生动力的唯一途径。
因此,穷有何愁?苦亦何忧?孟加拉这片土地上的1.7亿人,唯有生生不息,持续不断地,书写着生存的壮烈篇章.......
本期参考文献:
何苑.孟加拉国贫困问题研究
孟加拉国:人口之困
杨支柱.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辨
林良光. 略论孟加拉国的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