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干到脆掉的花,被老师在朋友圈晒出来,配文“我更想收的是娃自觉、家长不甩锅”。9月10号晚上这条动态炸出无数家长群,有人秒回“那我是不是白买了”,有人默默把购物车里的兰蔻删掉。

老师没点名,可大家都对号入座。

她教一年级,班里40个娃,39个家长送了东西:向日葵、奶茶、杯垫、相框、手绘贺卡……花样多得像小型展销会。
她全拍了照,最后只留下那束枯花,说“它提醒我,别被礼物绑架”。
我娃也在那班,我原本准备送一张200块的购物卡,怕不送显得抠,又怕送了被说俗气。

结果老师一句话,群里安静了十分钟。
有人开始晒自己做的手工,有人直接问“要不要集体撤回”。
我盯着手机,忽然想起上周老师连发三条语音催交回执,我拖到截止前一分钟才回,她秒回“收到”,连个表情包都没加。

那一刻我挺不好意思的,原来她真正需要的不是花,是我把该配合的事提前搞定。
送礼这事,说白了就是家长心里的算盘。
怕娃吃亏,怕老师记不住名字,又怕别的家长卷。

可老师真记不住谁送了什么,她只记得谁家作业天天漏签字,谁家家长一句“老师辛苦了”后面永远跟着“但是”。
我当过学生也当过家长,换位想想,如果我是老师,收到二十杯奶茶,转头还得处理三个娃打架,奶茶再甜也压不住火。
最扎心的是,送礼成了孩子的第一课。

娃回家问我:“妈妈,我们班小明送老师乐高,我送手工卡会不会太寒酸?
”我才意识到,我们亲手把攀比塞进了他们的书包。
后来我和娃一起做了张卡,画了她最喜欢的恐龙,写上“老师别生气,我今天没打人”。

娃签完名,自己拿去讲台,放学回来说老师抱了她一下。
那一抱,比任何代购的礼盒都值。
朋友圈那条动态下面,老师补了一句:“明年别送花了,把娃准时送到校门口就行。

”我截图保存了。
明年9月10号,我准备送老师一个空红包,里面塞一张纸条:娃的作业我盯,你的嗓子我保,咱们互不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