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束花已经蔫了,可它是我今年最开心的礼物。

”老师把照片发到家长群,底下一片安静。

有人悄悄把刚下单的星巴克券退了。
家长群里永远分两派:一边连夜刷小红书搜“教师节送什么不俗”,一边把班级公约截图甩出来——“配合教学就是最好的礼物”。
夹在中间的人最难受,既怕孩子被边缘,又怕老师为难。
说到底,大家怕的不是花钱,是花错钱。
真送起来也卷得离谱。

去年隔壁班有人送戴森吹风机,老师当场社死,转手捐给年级办公室,结果全年级老师轮流用,风一吹就想起那位家长尴尬的笑。
今年学乖了,改送手工杯垫,孩子拿胶枪烫了仨泡,老师发朋友圈:“比烫我的泡更疼的是娃的真心。
”
其实老师抽屉里塞满了三年前的贺卡。
有张画着歪脖子向日葵的,背面用拼音写着“lao shi bu yao shengqi”,每次批作业炸毛时掏出来看看,血压能降一半。

用她的话说:“家长不半夜发微信,比送整套lamy钢笔管用。
”
送礼心理学挺微妙。
有人算过,一线城市重点小学家长平均教师节预算800-1500,够报两节钢琴课。
但真敢送爱马仕的没几个,多数折中买野兽派小花盒,既撑面子又不越界。

就像相亲带星巴克不点喜茶,分寸感比价格重要。
最惨的是新入职的老师。
去年刚毕业的小李老师收到人生第一束玫瑰,感动到发小红书,结果老教师留言:“下周月考,你改90份试卷时就知道玫瑰有刺了。
”第二天她把花插在了教室窗台,现在那盆玫瑰枯了,但学生轮流浇水养活了旁边的绿萝。
教育局其实发过文,说禁止收礼,但挡不住家长发明“擦边球”。

上周有班家委组织送“全班共读基金”,每人200,老师买书还得打报告。
更离谱的是送锦旗,直接挂年级走廊,校长路过都要侧目——“人民教师”四个大字烫金,闪得老师不敢抬头。
但真有家长什么都不送。
三年级二班有个单亲爸爸,家长会永远迟到,教师节当天却第一个到教室,带着扳手把松动的讲台修好了。
老师后来开班会时说:“你们记得爸爸手上的机油味吗?

那是今天最香的礼物。
”
现在流行“三无礼物”:无包装、无logo、无价格。
有老师晒过学生用作业本折的千纸鹤,拆开里面写着“少布置点作业”,笑完还是把那张纸夹进了教案。
也有家长带孩子去旧书店淘绝版教辅,扉页写“老师当年也刷过这套题”,老师半夜发消息:“这本我当年没买到,谢了兄弟。

”
说到底,教师节就像一面照妖镜。
照出焦虑,也照出真心。
当家长把配合打卡的截图拼成长图发群里,比任何礼物都让老师安心——毕竟改作业到十一点时,最怕突然蹦出“老师睡了吗?
我家娃橡皮丢了。

”
那束枯萎的花现在插在矿泉水瓶里,放在讲台角落。
学生问为什么不扔,老师笑:“它提醒我,有些心意不需要保鲜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