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别的国家,俄国真的有点“地广人稀”的极致了。你去看看七大洲地图,那一大块横在亚欧大陆顶上的,就是俄国。沙皇时代巅峰,光是疆域宽广这点,就把大多数国家拍在了沙滩上,2288万平方公里——想象一下,差不多就是把整个欧洲、再加上一半中国,揉成一团才有这块地儿。但你用冷静脑子算算,这地方其实不是敞亮,是麻烦:人少、地大,谁能稳稳当当兜起这场子?

特别是往东边,地图一拉远,地名都生僻得让人打瞌睡——东部地界占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可人口却只有五分之一不到。这个比例,就像一个人穿了四米长的裤子,光靠膝盖去撑,根本就扶不起来。大家都说俄国厉害,会“下场子”,但在西伯利亚你真能感觉到,这儿的统治很薄,到处都是分散的小部落和孤零零的村落。俄国能咋办?只能挑软柿子捏,各个击破——反正,也没人能喊救兵。
俄国人打西伯利亚的方法挺让人挠头。一般国家攻城略地,讲究“排场”:几千大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俄国可不走这个路数,硬生生是“小股骑兵”,一次出动百来号人,打完了拍拍屁股往东溜。那会儿的俄国,打西伯利亚汗国最多派了八百来号人,往东边再甩,大多数队伍规模只到两三百人。你说沙俄穷吗?也不是。主要是地太大,运输补给难,要是带上一万大军,半路得饿死仨。那时候的行军真是苦,走一遭能把人变成“野人”,至于打仗,只要不是对上清军,原住民部落小的连自卫队都算不上,谁遇上都得躲。

现在回头看,沙俄其实挺“苦中作乐”的。他们往东打不是为了显摆,是实在没办法。你想啊,西伯利亚那气候,冬天比冰箱还要凶,雪深得能盖住马,路又没修,消息传递连个马车都舍不得用。部队行军靠腿,通讯靠嗓子……动不动三五天断粮,俄军就得上街“借饭”,实在没了,还抓土著来熬成肉汤。外东北一带的村民对俄军惧怕到极点,甚至给他们戴上“罗刹”的名号,活生生在民间传成了“食人魔”故事。这点,不是编的——后来雅克萨一战前后就能看出来。
要说清军,真是俄国的头号“劲敌”。之前打部落,俄军小分队横着走;可一碰上黑龙江流域的清军,立马就心虚了。雅克萨那阵,沙俄只敢派四五百人去占地头——对上清军两三千人的火枪阵,怎么打?第一次落败,俄国还硬着头皮送来八百兵,明摆着拼命了,但说到底也是“心里没底”。你要真问俄国在想啥,他们就是想试试运气、能不能凭火枪和心理战吓退清军。但实际结果?场面一度狼狈,因为粮草补给永远熬不过中国兵的后勤。

你站在俄国视角,能感受到那种“干着急”的疲惫。西伯利亚这么大,从莫斯科到外东北,中途生活难得像“求生挑战”。打仗不能靠人多、只能靠快,更别说跟清朝斗火器,真打起来俄国就是“腰杆硬、胃口小”。那些年,俄军到处冒险,能占一分算一分,但最多七八百人一波,打完收兵换地方。时间线往后拉,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这套风格都没变。
关键节点发生在穆拉维约夫当总督那几个年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沙俄最强的官员手里能攥不到千把人——还得和英法联军杠海战。这场景,你想象一下,就像一个镇长带着乡里人去和集团军过招,也不知道俄国人脑子是不是都铁打的。

之后就轮到运气爆棚了。1858年,俄国一边谈判一边“顺走”了外东北这块地,轻松加愉快地吃下了100多万平方公里。这地方不仅有出海口,一个能种黑麦的黑土地,还能当缓冲带。俄国算是给自己找了块“风水宝地”。但你别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俄国的压力反倒更大了。
地得到了,可怎么守住?外东北距离莫斯科远得像“另一个星球”。兵派不过去,补给拖不动。你要是真碰上中国硬气了,说收回就收回了,俄国都没底气挡。俄国的精明就在于谈判时顺水推舟,给清廷留了个面子:“你们的人可以留,地也能种,房也归你;清朝还可以派人收租收税。”这么一说,清朝也觉得没啥大损失——谁会想到几十年以后,远东反倒成了俄国的“王牌”?清廷那会儿忙着自顾不暇,完全没看穿俄国的计划。

其实俄国早就把盘算做在心里了,这得说到铁路。英国弄出蒸汽铁路那会儿,欧洲全疯了,陆地上一条条黑铁道开始爬过土地。俄国虽然不是第一个动手,但比中国早太多了。他们知道,光靠脚板撑不起远东,只有修条大铁路,把西伯利亚捆成一根绳子,才能真有底气守住这块地。铁路修出来之前,远东就像家里的偏房,没人能住进去。
往后几十年,铁路风潮席卷亚欧。清朝还在洋务运动忙着造小厂,俄国已经悄悄派工程队在西伯利亚测量地形,为修主干铁路埋下伏笔。1891年那天,腾腾的铁轨终于在海参崴破土,一年后另一头开始向东推进。主线到1904年才通车,但用处已经出来了。

到1900年,沙俄能一口气派出十七万大军进东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不是西伯利亚铁路修到了贝加尔湖边,俄军根本不可能这么“海量”地出动。别的国家靠人叫马,俄国靠钢轨做“弹簧”,把欧洲部队直接弹到远东边角。这就是现代化真正的效果:物流点亮军事灯塔。
铁路修得越来越密,从主线盘出无数分支,光是连接东北的中东铁路,就藏着更大的玄机。其实俄国早就算计好了,1895年琢磨着连接赤塔与海参崴,要走一条“直线”,省去一大串绕道黑龙江的弯路。问题是,这铁路得修在中国人地盘上。于是,1896年跟清廷签了个不能见光的密约,把主权让出去。
中东铁路三年后就全线建成,结果沙俄在东北盘踞的野心也露馅了。除了主线,他们还顺手修支线直通辽东半岛。密约里规定,俄国兵和物资过铁路不许清廷插手,等于是把整块东北割到俄国掌控下。当时国人议而不决,后来日俄战争沙俄败给日本,不得不让出部分铁路。结果,原来直通旅大的支线从哈尔滨起,被日本人改名南满铁路,东北成了日本、俄国两家“掰扯地盘”的战场。
再往前推,到二战快结束那阵。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把话说得狠:“外蒙保持不变。”1921年以来,他就把外蒙变成苏俄掌控局,目的很明白:如果哪天有人从外蒙北上切断西伯利亚铁路,俄国就彻底完蛋。对于斯大林来说,西伯利亚铁路不是普通基础设施,而是俄国的命根子,龙脉。谁要敢动,这国就没辙了——妥妥的死穴。
其实俄国让人害怕,不光是因为核弹库,还因为这鬼大的底盘和土地下藏着的一切。在现代社会,什么资源、什么外贸,只要能把原材料挖出来,一根又一根铁路能把铁矿、石油、天然气啃出来、拉出去,撑起俄国的经济“大腿”。所以有“世界加油站”这种说法,他们也挺爱听。
你说西伯利亚铁路有多值钱?不光能让俄国战兵随时驰援远东,还能把森林、煤田、石油、黄金都掏空拉回本土。谁要觉得东部还是“野地”,其实根本不是——有了这道铁轨,东西俄国连成一个家,要是没了,东部就是被外力抢去的殖民地罢了。
有时候我会想,俄国东部的命运是不是总在那条铁轨上飘着。你把世界地图摊开,西伯利亚那条线像条黑龙拱在地面上,把整块大陆按成自己的后花园——戏剧性、荒凉、又让人心跳。当初那些冒险的沙俄士兵,也许根本不知道,未来的俄国靠的不是刀枪,而是“钢轨通天”。这事儿,可能比什么英雄史诗都更能让人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