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重磅消息引爆国内外影迷圈——电影《731》宣布登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院线,译名《Evil Unbound》(邪恶无束),将于9月18日与中国内地同步上映

。这部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首次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搬上大银幕。影片聚焦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军以“防疫研究”为幌子,在哈尔滨平房区对平民进行活体实验的惨无人道罪行。从拍摄期间展示的滤水器、防毒面罩等70余件真实文物,到演员们沉浸式演绎“生化实验受害者”,主创团队用近乎残酷的细节还原,试图让观众亲眼目睹那段被刻意掩盖的黑暗历史。

1. 用电影对抗遗忘:历史不能被“洗白”,更不能被“沉默”
说实话,看到《731》定档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该来的终于来了”。多少年来,731部队的罪行在国际上被刻意淡化,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名化为“医学研究”。但真相是什么?是活人被冻成“冰块”测试耐寒极限,是孕妇被活体解剖观察胎儿反应,是无数中国百姓在“防疫”谎言下沦为实验小白鼠

。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把这些血淋淋的真相赤裸裸地甩到世人面前——历史不是任人涂抹的画布,真相永远比虚构更震撼。

2. 从“民族伤痕”到“人类共痛”:中国电影的格局升级
过去的历史战争片,要么是宏大的战场厮杀,要么是脸谱化的英雄叙事。但《731》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它不煽动仇恨,而是用小人物的视角撕开历史的口子。比如电影里的小贩王永章,本是个老实巴交的普通人,却被日军以“免费体检”的承诺骗进实验室,最终在毒气实验中痛苦死去

。这种“平视历史”的手法,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民族的苦难,更是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更难得的是,影片在海外同步上映,用全球观众都能理解的语言,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本质——这不是中国的复仇史,而是全人类的警示录。

3. 票房争议与“心理冲击”:历史真相需要承受之重
当然,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这么血腥的画面,真的适合公映吗?”数据显示,影片预售首日票房破千万,但退票率高达9.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说明部分观众对历史题材的接受度存在分歧。但换个角度想:如果连“冻伤实验”“活体解剖”这样的关键词都能让观众退缩,我们是否已经对历史的残酷麻木到需要“保护”了?导演赵林山说得没错:“影片不拉民族仇恨,而是展现人性微光。”当观众看到角色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反抗时,那种对生命的渴望恰恰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4. 从“九一八”到“918”:用仪式感唤醒集体记忆
选择9月18日上映,绝非巧合。80多年前的今天,沈阳的炮声拉开了十四年抗战的序幕;80年后的今天,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我们再次面对这段历史。这种“仪式感”本身就有力量——它提醒我们:历史课本上的铅字,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真相。就像影片中反复出现的“731”编号,它不仅是部队的代号,更是一道扎在民族记忆上的血痕。

《731》的全球上映,是中国电影人献给世界的一份“历史答卷”。它用镜头撕开谎言,用细节叩击良知,更用行动证明:真相永远不会被时间掩埋。当银幕上的惨叫声与现实中和平的钟声交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如何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评论区聊聊:
- 你愿意花钱走进影院直面这段历史吗?
- 你觉得“电影该不该为保护观众而删减血腥画面”?
- 如果你是导演,会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