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门店关闭背后,花王加速转型应对市场变革
我们来分析一下“EST关店 花王求变”这个主题。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反映了零售业和消费品市场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EST关店:背景与影响"
"EST (e-conomy Style Town) 的定位与困境:" EST是花王(Kao Corporation)在日本开设的一种大型综合生活馆。它的定位是融合了花王自有品牌产品展示、销售以及生活方式提案的一站式购物空间。然而,近年来,像EST这样的实体零售业态在日本面临普遍挑战:
"线上冲击:" 电商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如Amazon、乐天)和品牌自营电商的兴起,分流了大量客流和销售额。
"消费习惯改变:" 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购物、即时满足和个性化体验。
"经营成本高:" 实体店租金、人力等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选址限制:" EST门店通常选址在城市中心或大型商业区,覆盖范围有限。
"关店决策:" 花王决定关闭部分EST门店,很可能是出于成本控制、资源优化、聚焦核心业务或调整市场策略的考虑。这表明花王认识到EST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局限性,并需要进行调整。
"对消费者的影响:" 对于依赖EST购买
相关内容:
花王集团旗下又一美妆宣布关店。
11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花王集团旗下的高端美妆品牌EST在天猫国际海外旗舰店发布了即将关店的信息。关于此消息,花王集团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EST没有退出中国市场,是销售战略的调整。”
作为花王集团旗下高端美妆的代表,EST的渠道调整,无非旧渠道不及预期,对新渠道寄予希望。不过就当前花王集团在中国美妆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端美妆的路似乎还没有打通。
EST在其发布的《闭店公告》中表示:“亲爱的顾客!我们在此通知您,EST海外旗舰店将于2024年11月30日起正式停止运营。”
与此同时,EST品牌官网显示,因品牌规则调整,EST官方网店已于2024年8月31日结束营业;位于中国香港的旺角朗豪坊线下店和澳门新八佰伴店,分别于2024年1月12日和2024年3月30日结束营业。
基于一系列变动,EST将退出中国市场的声音不胫而走。对此,花王集团相关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EST没有退出中国市场。在中国,EST的销售战略将转换为通过抖音等平台和KOL宣传等方式展开(今后将重点放在抖音渠道和KOL合作)。”
近两年,花王集团先后对旗下多个美妆品牌进行了调整。如今年4月,花王集团旗下彩妆品牌COFFRET D’OR宣布从6月开始逐步停产,到12月底彻底停产;1月,花王集团宣布停售旗下已有30年历史的平价彩妆品牌AUBE;2023年11月,花王集团对外宣布将关停下属公司佳丽宝旗下Freshel(肤蕊)、美白品牌Blanchir superior(馥兰皙儿)、美发品牌SALA三个品牌。
实际上,不论是多品牌的关停调整,还是EST的渠道调整,都是花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尝试。毕竟近两年花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不乐观。
2024年上半年,花王集团净销售额为78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3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52.8%至44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86亿元)。化妆品所在的消费品事业部门在日本、美洲、欧洲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中国所在的亚洲地区成为唯一一个销售额下滑的市场,其销售额下滑2%至111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2亿元)。
花王多次在财报中提及其在中国市场正在面临零售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如2023年,花王集团在财报中提及,亚洲市场销售额下降5.6%,中国市场的增长乏力成为影响因素之一。
在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看来,花王作为一个个人护理及家居护理等多品牌多品类日化巨头,它的存在感比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等更低,这可能是其品牌经营管理能力所造成的,也与日本品牌逐渐在中国遇冷的大趋势有关系。
不过花王集团对于中国市场依然抱有很大的信心。“花王化妆品事业一直致力于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以便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在短期内,我们的化妆品事业正专注于优化营销策略,确保品牌理念与产品功能能够精准地传递给消费者,并积极搜集相关的研究证据。长远来看,我们将继续运用花王集团先进的研究技术,结合当地需求,不断推动开发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产品,以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花王集团相关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显然,在中国市场,花王集团的高端美妆布局战略依然没有走通,或者说仍然需要些时日。“未来花王将持续努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品牌,并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加强商品开发,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拓展中国市场。”花王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记者 张君花)